海纳百川》让人民敢花钱 有钱花(郑清和)

大陆疫情与春节假期影响开工率,1月份经济复苏的较为缓慢,仍处于经济扩张线以下。但春节期间的消费已有明显成长。(图/中新社)

在后疫情时代的开局之年,大陆经济能以多大势头实现复苏,是国际关注的焦点。高盛、瑞银、野村等机构近期纷纷上调对大陆今年经济增长预测,摩根士丹利甚至1个月内两度上调,但唱衰大陆的声音也不小,毕竟日前官方公布2022年GDP增长仅3%,创下40年次低。

在政府高负债、全球经济衰退、美中博奕等因素影响下,资本和外贸这两驾拉动大陆经济增长的马车被审慎以对,惟消费被寄予厚望。从受疫情影响的过去3年,资本、外资和消费对大陆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构变化来看,消费在2023年有望发挥重要作用,转换成大陆经济主动能。国际机构看好2023年大陆经济的理由,也多集中在疫情防控政策放松带来的消费反弹、各行业复苏,高盛即认为消费有望成为大陆经济增长亮点,预计居民消费增速将在今年下半年强劲反弹。

大陆居民的高额储蓄亦被视为消费潜力巨大的佐证。官方最新数据显示,大陆去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大增26.26兆元,较上年度多增加6.59兆元。尤其从居民储蓄角度看,2022年住户存款增加了17.84兆元,而2020年和2021年这一数值分别为11.3兆元和9.9兆元,意味着去年大陆居民新增储蓄有大规模增长。据投行美银报告估计,大陆2022年累计家庭超额储蓄约6兆元人民币,2023年重新开放后,预期压抑需求的释放,以及增加的储蓄将带动今年消费强劲复苏。

但大陆民间高额储蓄能否真正有效转化为消费仍存在疑虑。居民储蓄增加的原因大致有3点:一是疫情导致经济与收入的不确定性,使得「防御性储蓄」增加;二是疫情对消费场所影响较大,消费需求受到压制,导致「被动性储蓄」增加;三是去年资本市场波动较大,部分投资者将风险较大的金融资产转换为储蓄。由此看来,随着疫情形势改善,部分「被动性储蓄」将随着消费场所的恢复而逐步释放,譬如元旦春节假期「量价齐飞」的旅游市场。但要释放因预期悲观导致的「防御性储蓄」,则不是大撒消费券那么简单。

近日,大陆总人口出现61年来首次负成长也成为国际舆论焦点。最近几年,大陆在放开人口政策的基础上,密集发布鼓励「二胎」「三胎」政策,深圳这样的富裕城市上周甚至表示愿意为生育3个孩子的家庭提供约3.75万元人民币补贴,却被戏称为「发500元优惠券鼓励购买劳斯莱斯」。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年轻人生不起、养不起的顾虑加重,是大陆新生人口下降的重要原因。这与当前释放消费潜力遇到的阻力有异曲同工之处。能否减轻医疗、住房、教育、养老等负担,事关普通民众敢不敢花钱的底气,亦即释放消费潜力的关键。

诚然,在当前经济不景气的情势下,对相关领域的进一步改革可能阵痛更明显,但改革才能长久提振民众信心,也是大陆想要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经之路。过去40年大陆的成功,既是因为开放也是源于改革,值此关键时刻更应笃定不放松。

当然,完全由政府消除民众消费顾虑恐不现实,重要的是如何以市场化的方式来实现。据官方披露,自去年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北京、上海、广州等36个城市或地区先行实施后,截至去年末,已有近2000万人开设了个人养老金帐户。个人养老金制度是由大陆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类似这种借鉴先进国家经验、主要依靠商业化运作的新制,如果经过试点被证明适合大陆国情,理当尽快予以稳妥推广。

从另一角度来看,要防止「防御性储蓄」进一步增长或将其转化为消费,就得增加居民就业和所得,让民众敢花钱,也有钱花。这就关系到贡献了8成以上就业的民营经济。自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大陆官方即频频释放支持民企的信号,正在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再次明确大陆「绝对不可能」搞计划经济,强调「弘扬企业家精神」。然而,陕西民企「空降第一书记」和山东民营企业家实名举报县委书记等事件,难免让官方派发「定心丸」的效果打了折扣。政府在对民企进行监管,包括疫情后的纾难解困,不仅要端出更多的政策牛肉,更要透过深入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才是长久之策,也才能释放出更大的消费能量。(作者为大陆资深时政评论员)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