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习近平中东之行的里程碑意义(郑清和)
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左四)9日出席「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图/新华社)
12月7日至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东地区进行了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外交之旅。
回顾此次2天3夜的中东行,除此前官方公布的出席首届中阿(中国-阿拉伯国家)、中海(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以及对沙乌地阿拉伯进行国事访问外,习近平还同近20位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举行双边会见。作为本年度元首外访收官之作,同时也是中共建国以来对阿拉伯世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外交活动,习近平的中东之行究竟成效几何?
在上月召开的G20峰会中,习近平阐述了当前全球治理的问题,专门强调「粮食、能源安全是全球发展领域最紧迫的挑战」。随后就将本年度外交布局的官子落在全球重要能源产区——中东,其为全球能源市场注入稳定性之意不言而喻。
当前能源危机成因复杂,其中既有全球能源转型等长期因素,又有俄乌冲突造成的能源市场动荡与供应不稳等突发问题,但综合来看,能源供应过多掺杂政治博弈因素,并逐渐工具化、武器化是突出矛盾。习近平对此的解局之道是回归能源供应本身,与阿拉伯产油国一同深化合作以促全球能源市场稳定。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能源合作基础雄厚,阿拉伯国家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供应方,长期占据中国原油进口的半壁江山。此次中国承诺继续扩大进口原油、液化天然气,开展油气贸易人民币结算,同时力推构建能源立体合作格局,打造更稳固的能源合作关系,既有利于双方的安全与发展,同时也能为全球能源市场企稳提供示范效应。
除能源合作外,习近平此行也将进一步帮助该地区解决发展问题。中东地区情况复杂,不同国家间发展程度差别巨大,既有沙乌地、卡达等较富裕的产油国,也有茅利塔尼亚、索马里等贫困国家。于富裕的产油国而言,他们希望摆脱「资源诅咒」的阴影,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多元化以扭转产业单一、过度依赖油气资源的局面;贫困国家则亟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打好发展基础。
地处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的阿拉伯国家,既能为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也能从中找到与各自发展需求相契合的机遇。习近平此行带来了内涵丰富的发展「大礼包」,其中既有与沙乌地共同努力在「一带一路」倡议和「2030愿景」框架下,深化汽车工业、供应链、物流、海水淡化、基础设施、加工工业、采矿业、金融等领域合作,也有继续鼓励中国企业积极参与茅利塔尼亚能源、渔业、矿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造福茅利塔尼亚人民。
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此行还为该地区安全治理带来新契机。中东地区热点事件频发,局势复杂,近年来随着美国战略重心转移,以及拜登政府在所谓「民主与自由」旗号下的系列操作,该地区的「不安」进一步加深,因此各国对安全与稳定都有迫切需求。12月9日发布的《首届中阿峰会利雅德宣言》提到「重视并赞赏」全球安全倡议,「强调应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分析人士认为今后中东地区或将为落实全球安全倡议先行先试。
如此看来,习近平此行确实称得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加强与阿拉伯国家的各领域合作将持续提升阿拉伯国家战略自主,当然这也势必会提高中国在该地区的存在感,但这绝非外界臆测的针对美国或第三方。相反,这恰恰说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完全可以相互包容借鉴、共同发展繁荣。(作者为大陆资深时政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