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车诺比」来了!漂浮的核电厂 俄罗斯要拖到北极
▲俄罗斯浮动式海上核能发电平台「罗蒙诺索夫院士号」。(资料照/达志影像/美联社)
在经过将近20年计划后,俄罗斯下个月即将把一座海上核电厂「罗蒙诺索夫院士号」(Akademik Lomonosov),经由北冰洋拖往远东地区的北极小镇「佩韦克」(Pevek),用于矿区发电以便开采矿石和石化燃料资源。外界则将这座核电厂称为「海上车诺比」,质疑其安全性。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导,俄罗斯一直有为西伯利亚偏远矿区提供更多电力的野心。这座长144公尺的核能发电平台,即将被拖往距离莫斯科6500公里的北极港口小镇佩韦克海岸,漂浮在海面上为该地区发电。
另一方面,此计划也符合俄罗斯总统普丁在北极海扩张势力的构想,促使美国在地缘政治上的忧心。由于西伯利亚的资源蕴藏量正在减少,俄罗斯计划开采北极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这对俄罗斯经济而言至关重要。
在理论上,漂浮核电厂能够为偏远地区提供充足的能源,也不需要砸大钱在不适居的土地上兴建传统发电厂,但将核电厂拖往北极海的构想,仍然激起环保团体的批评。
在HBO电视剧《核爆家园》爆红之前,绿色和平组织就已经用「冰上的车诺比」或「漂浮车诺比」等字眼来形容罗蒙诺索夫院士号核电站,直指1986年苏联时代因人为操作不当导致的重大核能事故。
对此,负责海上核电厂计划的国有企业「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则相当不以为然。罗蒙诺索夫院士号核电厂的环境保护项目总工程师伊利敏古(Vladimir Iriminku)表示,「把这两件事拿来相比非常不公平,也完全没有根据,两者光是反应炉的运作方式就不同。」
事实上,「海上核电厂」并非近年才出现的新概念。早在1960年代,美国军方就将小型核反应堆安装在巴拿马运河的船只上。在民用方面,美国能源公司PSE&G也曾计划让一个核电厂平台漂浮在纽泽西州外海,但该计划于1970年代因环保顾虑和公众反对而作罢。
「车诺比核灾」发生于1986年苏联时期,当时核反应炉爆炸直接造成31人死亡,但确有数百万人接触到超过危险程度的核辐射,最终死亡人数至今仍有争议。联合国2005年估计有车诺比事件间接造成9000多例癌症死亡病例,但绿色和平组织则认为死亡人数应高达20万人。
在车诺比事件发生后,俄罗斯公众同样对核能工业的安全性产生质疑,终止了数十座核能发电厂的建设计划,同时也暂缓了低功率核反应堆的应用。报导指出,车诺比核电厂发电能力高达4000兆瓦,相较之下,罗蒙诺索夫院士号的两座反应堆仅能产生35兆瓦电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