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尝鲜不成反海洋毒素中毒?!
据华人健康网报导,社团法人台湾国际生命科学会(ILSI Taiwan)与国家卫生研究院环境医学研究所邀请的台湾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系黄登福终身特聘教授说明,海洋毒素中毒,并不是由细菌性、霉菌毒素与霉变食品及化学性毒素所引起的食物中毒,而是民众接触到鱼贝类本身所含有的天然毒素,即为海洋生物毒素。
台湾最常见的海洋毒素中毒为「河鲀毒素」以及「麻痹性贝毒」,又以河鲀毒素的死亡率最高。
民众都知道河鲀还有河鲀毒素,但是某些螺类、贝类、海星、螃蟹、章鱼、青蛙、蝾螈、扁虫和海洋细菌等都含有河鲀毒素,并透过食物链的方式,使河鲀毒素层层累积,若民众不小心吃下体内含有河豚毒性的海鲜,就会中毒!而黄登福教授分析,主要会引起河鲀食品中毒的原因包括渔品产销人员及民众对鱼种缺乏辨识能力,以及原料处理过程不当,使鱼类肝脏或卵巢的毒素污染了鱼肉。
河鲀毒素,毒性强,属于神经毒,还具有耐热性,因此别以为只要将鱼肉煮熟就不会中毒,仅要2~3毫克的河鲀毒就能致人于死。中毒症状有头痛、恶心,’呕吐、麻木、刺痛、头晕无力、感觉漂浮及吞咽困难等神经症状,盐重时可能会导致呼吸麻痹、低血压或心跳减慢。
而麻痹性贝毒中毒,是非常猛烈的神经毒素,不会经烹煮后而破坏毒性,民众常误食含有巨蚌毒素或是其他相关毒的海鲜而引起中毒,麻痹性贝毒并不会排出体外,而是不断在体内累积毒素。
麻痹性贝毒中毒症状与河鲀毒中毒类似,15分钟后口舌会先出现灼热与麻木刺痛感;30分钟后腕颈四肢末端麻痹,出现吞咽困难等脑部官能障碍;最后甚至无力呼吸而导致心肺衰竭及缺氧致死,中毒后的1~2小时为黄金救援时间。
目前河鲀中毒以及麻痹性贝毒中毒的治疗方式皆为维持呼吸及洗胃。
为了确保养殖贝类的食用安全,目前是由农委会水产试验所负责监控水产养殖业的毒藻数量,一但发现数量超过管制界限,就会禁止采收,但黄登福教授提醒,民众若是自行捕捞采集贝类等海鲜,就得小心。
要降低海洋生物毒素中毒的发生率,黄登福教授呼吁,要避免食用3公斤以上的大型鱼类肝脏及内脏,以及不要购买来路不明的水产、加工水产品,大型鱼类的肝脏部位的维他命A浓度极高,民众食用后,可能导致维他命A中毒,引发头痛、脑胀或呕吐,随后出现头部与四肢严重脱皮等症状,在食用海产前,也该确认其品种,以及是否已去除有毒部位,会比较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