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区新华路30号小区微改造试点项目获居民肯定

两年前“想逃离” 如今想“留下来”

改造项目建设车棚

小区电线规整统一,外面还加装了一个绿化隔离板。

活化历史街区

共建共治共享

中午11时30分,花都区新华路30号小区,有妈妈牵着小孩在小区散步,居委会活动室里几名老人正准备吃定制的午餐,刚从外办事回来的居民电动车停到车棚,插上电源充电。而以往,该小区只有简陋的停车棚,电线杂乱无章,人行道路破损,通道杂物堆积,1600多居民生活不便。通过老旧社区微改造,这些都成了过去式。

2016年,30号小区微改造项目纳入广州市城市更新微改造计划。作为花都区老旧小区微改造工作的首个试点项目,30号小区微改造的每一步都可能成为花都区老旧小区微改造工作的“指引”。

如今,在政府、居委会、居民、设计单位等多方协作下,小区的微改造工作基本完成。环境改善的同时,项目过程中小区居民参与基层公共治理的案例,也是花都区乃至广州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探索。

改造档案

新华路30号小区

位于花都区新华街楼房26栋,户数约606户,常住人口约1680人,建筑年代多为上世纪80年代,外立面较为破损。2016年,30号小区微改造项目纳入广州市2016年城市更新计划,改造投资763万元,自2017年10月动工,目前已基本完成。

微改造主要内容包括房屋建筑本体和小区公共服务两大部分,从硬件和软件上全方位改善和提升小区环境品质。包括大楼外立面整饰、维修小区围墙、更换小区排水管网、维修小区道路楼间破损甬路、维修完善人行道安全设施、在居民楼盲点加装照明设施、维修非机动车停车棚、提升小区绿化、在斜坡路段加装扶手和护栏等几十处工程

调研建议

南都记者收集了居民的意见,结合采访调研,梳理出以下建议:

1

一些居民对微改造的理解有所偏差,认为所有地方都可改造,但实际上微改造有专门的指引,在这方面政府部门和社区应做好宣传和沟通工作,避免产生误会。

2

社区微改造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实实在在要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不过也有居民的想法是让小区尽量变得漂亮。在这一点上,30号小区最终方案得以坚持值得肯定,但应注重在相关知识方面的普及。

3

30号小区的改造充分调动了居民提建议的积极性,工程也顺利推进,但也有居民担忧改造效果无法长期保持,建议选取评价较高的物业公司,完善后期管理

改造前救护车没法进小区

花都区新华街秀全公园对面就是30号小区,26栋楼围成了一个规则的长方形。一眼望去,楼房多是5至9层,大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

走进小区,第一感觉就是整洁、干净。楼与楼之间的主干道崭新平整,交通线清晰,车辆摆放整齐。小区所有楼房的第一层外立面都刷成了黄色,格外明亮。

就在两年前,小区远不是这样,不少居民都想着如何“逃离”这里。新华街道办商南居委会主任陈少娴介绍,由于小区建设年代比较久远,社区内人行道路破损,停车混乱,缺乏合理的规划也导致“三线””(电力、电信和有线电视电缆)乱拉,基础设施陈旧,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连救护车都进不来的。”82岁的利伯介绍,有次小区有老人急病,因为小区内的道路上车辆乱停乱放,过道杂物乱堆放,救护车无法进来,只能把老人抬出去。利伯说,在小区生活了20多年,环境是一天不如一天。

2016年,30号小区被列为花都区首个老旧社区微改造试点项目。这开启了居民、设计单位和政府部门之间较为漫长的一个沟通过程。

了解居民最迫切的需求

小区的微改造由政府财政负担,居民双手欢迎,但希望能改造尽可能多的地方。“但毕竟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有限,且广州市出台了改造指引,明确了改造范围。”花都区城市更新局局长袁辉明说。

他介绍,项目开展前期,区相关部门多次组织召开会议,从居民需求、政府投入、改造目标等多方面对每个专项进行可行性研讨。同时,居委会组织居民代表对改造项目进行意见征询。

居民意见得到最大程度的表达。袁辉明介绍,居委会将大家认为小区目前最急需改造的地方提出来进行讨论。由基层党组织、居委会、楼长、热心居民、五老人群组成的微改造建设管理委员会还将亟须改善的社区问题列出清单,挨家挨户发放问卷并收集居民对改造的期望及意见。

收集意见之后,项目聘请专家进行评审。“有些问题居民不一定想得到,比如消防通道和设施的安置,老旧小区很多都不合格,这是微改造的一个重要工作。”袁辉明表示,这就需要部门和专家的专业意见。

在考虑所有意见之后,最后确定改造内容,并进行公示。“公示过程中如果居民还集中反映了问题,仍继续考虑。对于一些争议较大的问题,微改造建设管理委员会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商议,让最终结果得到大部分居民的认可。”袁辉明说。

改造更注重“里子”工程

近一年时间的意见收集结束,2017年10月,30号小区微改造工程动工。目前,工程已基本完成。

改造主要内容包括房屋建筑本体和小区公共服务两大部分。实际上,小区微改造很大部分资金都花在了公共区域硬件的更新换代上。而这部分,有些是居民看不见的“里子”工程,比如更换排水管网。“以前的管网老旧了,而且雨污不分,一到下雨小区里很多地方都是臭的。”陈少娴介绍,小区最新的排水系统和化粪池已经完全合格。

此外,公共区域道路及楼间破损甬路得到翻新,小区围墙翻修,居民楼盲点加装照明设施,斜坡路段加装扶手和护栏,小区绿化提升,这些都改善了小区的环境。尤其是小区凌乱的电线得到了整理,规整统一,电线外还加装了一个绿化隔离板,与一楼明黄色的外墙呼应,温馨和谐。

袁辉明介绍,改善“三线”问题不仅美化了小区外貌景观,而且减少了安全隐患。“30号小区微改造项目总投入为763万元,其中市财政投入213万元,区财政投入450万元,新华街道办投入100万元。”袁辉明表示,这些钱必须也确实花在了刀刃上,“里子”工程为主,“面子”工程为辅,这是一开始就确定的。

南都记者还发现,30号小区楼间距较大的两栋楼之间建了崭新的车棚,里面每隔不到两米便有一个插头。“微改造搞得最好的就是车棚,整个小区建了四个车棚,每辆电动车每月缴35元就可以随便充电。”陈少娴介绍,此举为电瓶车充电提供了极大方便,也减少了安全隐患。

当然,居民对社区的改造是满意的,它留住了小区居民的心。“现在可以种树,还可以在旁边摆花盆,比以前好多了。”利伯笑着说。

而对于花都区城市更新局来说,30号小区改造的顺利推进,提供了诸多可复制的经验,尤其是如何协调各方意见。袁辉明说,尤其是微改造建设管理委员会,在方案商议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采写:南都记者 蒋臻

实习生 汪代玲

摄影:南都记者 何玉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