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 漂亮混血儿
(图/美联社)
因新冠肺炎延宕许久的迪士尼大片《花木兰》终于上映了,却有浓浓的政治味缠绕其身。除却女主角刘亦菲支持港警的发言引发抵制,及人权团体抗议该片在新疆取景外,美国保守派批评该片是好莱坞向中国政府「磕头」。德州参议员Ted Cruz甚至扬言将提案禁止国防部租借设备给那些配合中国电检的好莱坞片厂。
随着经济起飞,大陆电影票房在过去15年间成长了35倍,达970亿美元,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新冠肺炎迫使许多美国影院关闭至今,大陆市场因此可能跃居第一。目前美国本土票房只占好莱坞收益的1/3,许多动作大片如2013年的《环太平洋》在大陆的票房甚至超越美国,在在显示好莱坞不能放弃大陆这个成长快又大的市场。
好莱坞至各国市场攻城掠地在过去被自由左派批评为文化帝国入侵,各国丧失主体性,曾几何时,美国目前的反中情绪使得《花木兰》格外刺目,代表好莱坞屈从中国威权。
我并不赞同,相反地,我认为《花木兰》是好莱坞拉拢中国观众最成功的一次。相较于过去动画版的异国风味,或是《长城》即使找张艺谋执导仍嫌洋泾滨,《花木兰》全是西方制作团队,包括纽西兰女导演Niki Caro及Christina Aguilera主唱,而所有一线华语演员巩俐、甄子丹、李连杰大秀标准英文,却没有太大违和感。好莱坞善用叙事结构及拍摄技艺,将中国传说拍成符合西方思潮的女性自觉电影,堪称是中国爸爸和美国妈妈合产的漂亮混血儿。
反观大陆,尽管电影投资越来越大,但观众始终局限于中国人,如《狼战》80%的票房来自本地,无法打出海外。原因不就在审批制度限制创意,剧情索然空洞,无法产生跨越国界的共鸣?譬如着墨同性恋的《鬓边不是海棠红》硬在审批原则下被改成剿匪抗战的革命情谊,失去原着展现人生磨难的苦涩。
如果说《寄生上流》代表了南韩可以拍出好莱坞电影,《花木兰》则代表了好莱坞已有能力顺应各国观众口味而客制化内容。也就是说,辅以技术与人才,好莱坞未来拍的武侠片可能比大陆自己拍得还好看。
所以,即便好莱坞受制于审批制度,但其奠基的产业优势,假以时日,绝对比大陆电影更能受大陆观众青睐,甚至藉全球行销通路把中国元素贩卖到全世界,赚取票房。谁说在美中战局下,这不是美帝利用文化产业优势的攻坚呢?而中国传说因此得以出海,形成流行文化,又何必在乎原生父母是谁呢?(作者为元智大学资讯管理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