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冲击高龄化社会 8成患者不知道生病了

▲明年台湾将进入「超高龄化社会」。(示意图/达志影像)

文章也可以用听的

文/常春月刊

台湾预计于2025年进入「超高龄化社会」,届时65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数的20%,老年健康问题成为国人关注焦点。而随着年纪的增长,也会加速肌肉的流失,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行动能力,连带也会影响生活品质。

台北慈济医院复健科主治医师简子轩指出,台湾65岁以上肌少症盛行率约为6.8%,意指有将近30万人罹患肌少症,其中80岁以上男性的罹患率更高达30%。然而,但这些患病者中,有高达8成的人不知道自己罹患肌少症,因此,提升民众对肌少症的认识相当重要。

肌少症是老人失能主因之一

肌少症是渐进性肌肉质量减少与肌力、功能下降,也是老年人失能的一大主因。一般来说,人的肌肉质量约从40岁开始,平均每10年会流失8%,70岁后的流失率增为两倍,其中以大腿肌肉的流失最为迅速。

简子轩指出,肌少症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失能,因为肌肉渐进式地流失,患者慢慢会出现无力疲倦、步行困难、跌倒频率提高等症状,进而因为肌肉质量减少、代谢变慢,发生肥胖或三高等代谢症候群及并发症,也会因为骨密度的减少而容易骨折。除了影响身体功能及生活品质,台湾统计更指出,肌少症会增加老人死亡率达2.34倍。

当民众来到诊间,医师会透过双能量X光吸光式测定仪(DXA)、Inbody体脂机以及握力器检测量肌肉的质量、力量及功能。测量肌肉功能的部分,会请个案坐在椅子上,重复进行起立及坐下的动作共5次,若秒数大于或等于12秒,即代表功能衰退;或是测量个案步行的速度,若每秒小于1公尺,亦符合衰退标准。而上述质量、力量及功能的3项测试,若1项低于正常值,即是肌少症前期,低于2项就是肌少症,3项都不足者即可判定为严重肌少症。

肌肉量与变胖与否无关

简子轩提到,肌肉量与变胖与否无关,纵使体重持平,也可能是脂肪增加、肌肉减少的状态,因此不能以体重为判断标准。此外,肌少症目前无特定药物可治疗,针对此类患者,临床医师会以在评估后照会物理治疗师和营养师,依据个别状况进行运动训练、调整饮食。

而一般民众,同样可以透过运动、饮食两大面向着手,前者可从事慢跑一类有氧运动或重训、弹力带、深蹲等阻力型运动,借此强化肌耐力和肌肉质量,促进肌肉生成。至于后者,一般人每天需要摄取约每公斤体重1公克的蛋白质才足够,而针对想增肌的民众或肌少症患者,则会建议每日摄取到体重每公斤1.5公克的蛋白质。

别忽略蛋白质摄取

许多长者认为,少油、少盐及少糖就是维持健康的最佳方式,但却忽略蛋白质的补充,无形中提升罹患肌少症的机率。简子轩医师提醒,补充足够的蛋白质、持续保持肌力训练是预防肌少症的不二法门。而民众在家也可以自行评估肌肉状态,包括用双手的食指和拇指,将小腿最粗的地方圈起来,若手指能够完全圈住小腿,就可能有肌肉量不够的问题。

以量尺测量,女性小腿最粗的地方小于33cm、男性小于34cm,也可能是肌肉量不足的警讯;最后,民众也可以使用2019亚洲肌少症共识会(AWGS)所提供的肌少症风险自评问卷进行检测,若总分超过4分,即有肌少症的风险。此时即建议至复健科就诊,让医师提供专业的诊断及治疗。

延伸阅读:·减重必吃「10种食物」分解脂肪、加速代谢! 1食物燃脂效果是绿茶2.5倍、这款油还能增肌减脂·吃蛋白质增肌减脂,营养师点名「这3种」恐害内脏脂肪囤积! 1图看要常吃的20种优质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