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榮研究:肝硬化患者腸道菌與肌少症及併發症有關
台北荣总团队研究发现,肝硬化病人肠道细菌的组成若缺乏特定细菌,肌少症发生率较高,且会影响并发症、感染症和住院机率;改变肠道细菌,可望改善肝硬化患者预后。
台北荣民总医院今天透过新闻稿表示,由台北荣总副院长侯明志领导的肝硬化及门脉高压团队,自2018年开始进行肝硬化病人的肠道细菌与营养、肌肉状态与肝硬化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相关成果登上欧洲肝病研究学会旗下的国际官方期刊JHEP Reports。
台北荣总内科部胃肠肝胆科医师李癸汌说明,肝硬化病患在临床上常合并「肌少症」问题,且合并肌少症的肝硬化病人有较高机率发生并发症,有较高机率需要住院,死亡率也比一般肝硬化病人高。
至于人体肠道细菌,北荣总内科部胃肠肝胆科医师李沛璋说明,人类肠道系统内共生着数以兆计的细菌,但若出现生态失衡,整体数量暴增或各种细菌的比例失调,易造成肠道屏障功能出现问题,肠道里的细菌和细菌毒素就较容易进入血液中,顺着血流进入肝脏诱发肝硬化患者并发症。
而近期医学研究也发现,肠道细菌也会影响人体肌肉质量和功能,且肠道菌变化也可能与老年人肌少症有关系。但肠道菌变化对于肝硬化患者发生肌少症间的相关性,及对病人整体预后影响仍未可知。
研究结果发现,拥有正常肌肉的肝硬化病人和罹患肌少症的病人,肠道细菌组成有显著差异。合并肌少症的肝硬化患者,粪便中戴阿利斯特杆菌(Dialister)、第二型瘤胃菌(Ruminococcus 2)及大真杆菌(Anaerostipes)细菌量都明显较一般人少,可能引发胺基酸合成功能下降,与肝硬化病人血液中的胺基酸不足有关。
研究也发现,粪便中同时缺乏第二型瘤胃菌及大真杆菌的肝硬化病患,在1年内有较高机率发生各项并发症和感染症,也较容易住院;而粪便中富含此2类细菌者,则可有效地减低1年内发生并发症的机率。
北荣表示,台湾是慢性B型肝炎和C型肝炎的好发国家,肝硬化对国人健康及整体医疗资源影响,比西方国家更显著。这项研究成果相当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盼能藉改变肝硬化病人的肠道细菌,减少肌少症、并发症发生,并增进病人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