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成病患不知有肌少症 一表自行检测风险

图文/NOW健康

2025年台湾将进入超高龄化社会,而高龄族群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就是肌少症。台北慈济医院复健科简子轩医师指出,台湾65岁以上肌少症盛行率约为6.8%,意味近30万人罹患肌少症,而80岁以上男性更高达30%。然而,但这些患病者中,竟有高达8成的人不知道自己罹患肌少症,因此,提升民众对肌少症的认识相当重要。

40岁开始肌肉流失 严重恐导致失能

肌少症的症状是渐进性肌肉质量减少与肌力、功能下降,也是老年人失能的一大主因。人的肌肉质量约从40岁开始,平均每10年会流失8%,70岁后的流失率增为2倍,其中更以大腿肌肉的流失最为迅速。

简子轩医师补充,肌肉地流失,会使得患者开始出现疲倦、步行困难、跌倒频率提高等症状,并且也同常会伴随着肌肉质量减少、代谢变慢、易胖以及3高等。甚至可能会因为骨密度减少进而出现骨折。除了影响身体功能及生活品质,更有研究指出,肌少症会增加老人死亡率达2.34倍。

体重无法反映肌肉量 医师教你如何评估

当民众来到诊间,医师会透过双能量X光吸光式测定仪(DXA)、Inbody体脂机以及握力器检测量肌肉的质量、力量及功能判断民众是否为肌少症。在测量肌肉功能的部分,会请个案坐在椅子上,重复进行起立及坐下的动作共5次,若秒数大于或等于12秒,即代表功能衰退;或是测量个案步行的速度,若每秒小于1公尺,亦符合衰退标准。

上述质量、力量及功能的3项测试,若1项低于正常值,即是肌少症前期,低于2项就是肌少症,3项都不足者即可判定为严重肌少症。简子轩医师解释,肌肉量与变胖与否无关,纵使体重持平,也可能是脂肪增加、肌肉减少的状态,因此不能以体重为判断标准。

简子轩医师表示,民众也可以自行评估肌肉状态,包括用双手的食指和拇指,将小腿最粗的地方圈起来,若手指能够完全圈住小腿,就可能有肌肉量不够的问题。若是以量尺测量,女性小腿最粗的地方小于33cm、男性小于34cm,也可能是肌肉量不足的警讯。最后,民众也可以使用2019亚洲肌少症共识会(AWGS)所提供的肌少症风险自评问卷进行检测,若总分超过4分,即有肌少症的风险。此时即建议至复健科就诊,让医师提供专业的诊断及治疗。

▲肌少症风险自评问卷进行检测。(图/台北慈济医院提供)

肌少症目前无药可医 只能从饮食运动着手改善

肌少症目前在医界仍无药物可治疗,临床医师会在评估后,请物理治疗师和营养师,依据个别状况进行运动训练、调整饮食。一般民众,同样可以透过运动、饮食2大面向着手。运动部分,可从事慢跑这类有氧运动或重训、弹力带、深蹲等阻力型运动,借此强化肌耐力和肌肉质量,促进肌肉生成。

至于后者,一般人每天需要摄取约每公斤体重1公克的蛋白质才足够,而针对想增肌的民众或肌少症患者,则会建议每日摄取到体重每公斤1.5公克的蛋白质。 许多长者认为,少油、少盐及少糖就是维持健康的最佳方式,但却忽略蛋白质的补充,无形中提升罹患肌少症的机率。简子轩医师强调,补充足够的蛋白质、持续保持肌力训练是预防肌少症的不二法门。

更多NOW健康报导▸皮肤病灶遇水就痛不敢清洗? 医:用对方法清洁助康复▸别让代谢症候群毁健康! 6招破解「3高2害」代谢危机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网 │ 医级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