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细、走路慢?医3招教你测「肌肉本」:肌少症失能风险高

民众可以在家自己「量小腿围、走路速度」来确定自己的肌肉量。(图/记者赵于婷摄,下同)

记者赵于婷/台北报导

存骨本也要存「肌肉本」!根据调查发现,国人「肌少症」盛行率达10%,相当于近30万人有此问题医师指出,人体在50岁之后,肌肉会逐渐流失,若不积极维持肌肉量,就容易有肌少症,跌倒骨折、失能卧床机率都比一般人大。建议民众可以在家自己「量小腿围、走路速度」来确定自己的肌肉量。

台大竹东分院詹鼎正院长指出,人的肌肉量会在20、30岁达到高峰,50岁后会慢慢往下掉,若不积极维持肌肉量,首先会因为肌肉不足,造成四肢无力,且肌肉和基础代谢率也息息相关,肌肉量下降,基础代谢率也会降低,和代谢疾病(如糖尿病)会相互影响。

另外,根据千禧之爱健康基金会调查也发现,有高达8成民众没听过肌少症,多数熟龄银发族大多以走路、健走等运动为主、饮食多采「粗茶淡饭」,对增肌较无帮助。台北荣总高龄医学中心主任陈亮恭说,以上方式不仅无法有效增加肌肉量,饮食上的疏忽,反而更会让自己在老年时陷入肌少症危机

▲医师呼吁,年长者要维持蛋白质摄取和运动习惯

詹鼎正也提到,门诊中发现有肌少症的人普遍都看起来瘦瘦小小、走路慢、四肢无力,但正常来说,在65岁以后不能太瘦,尤其是年长者普遍都有蛋白质摄取不足的问题,因此在没有特别饮食限制之下,年长者还是要维持蛋白质摄取,以60公斤的男性来说,一天要摄取到三个拳头的蛋白质,女性则是两个半拳头,更要维持运动习惯。

而在居家也可以自行做肌少症检测,包括「量小腿围、走路速度」,拿皮尺绕量小腿围,50岁以上男性少于34公分、女性少于33公分,行走速度每秒少于1.0公尺,就代表肌肉质量可能不足。基金会执行长陈欣励也提醒,饮食是增肌的原料,包括豆鱼蛋肉类都是蛋白质代表食物,运动上也建议选择「阻抗型运动」,在身体状况允许下,可做握力弹力带等训练,帮助强化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