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矶小屋」被尘封逾一甲子 要靠群募200万维修主结构

▲被暱称为「矶小屋」的旧高等学校农林作业室。(图/台大永吉学会提供)

记者徐珍翔台北报导

谈到又软又Q的白米饭,不少人脑中仍会浮现那一望无际、满是绿意嘉南平原,殊不知,国人最常食用的蓬莱米发源地竟在台北市区内的一排木造日式平房。十多年前,台大学生校内「旧高等学校农林作业室」寻获蓬莱米之父矶永吉的亲笔手稿,如今,他们打算透过群众募资,用200万元维修该栋历史建物,希望民众一起响应。

「许多人知道台湾大学是国内首座现代大学,但很少人知道,台大校内,有栋比自身历史还要久的稻米历史馆。」台大农艺系研究生刘建甫说,该栋建筑为旧高等学校农林作业室,被学校师生暱称为「矶小屋」,十几年前,他无意间在其暗房内找到矶永吉的亲笔手稿,为此,系上师生组成「矶永吉学会」,不仅办起讲座、发行「米报」,每周三、六、日还安排「矶小屋」导览,盼让过去一段珍贵历史能和矶小屋一起重见天日。

从繁华的公馆闹区遁入台大校园,拐进农场旁的小路,一长排木造日式平房,安然沉静地驻足在台大农场旁,门外种着台中65号的实验田,那也是蓬莱米后来广为人知的名字之一,不难看出这栋120坪、创建于1925年的旧高等学校农林作业室,其实堆满矶永吉的痕迹,原来,该处正是矶永吉当年重要的田间试验及休息场所。

谈到蓬莱米的历史,刘建甫说,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目前国人可能已经习惯吃到又软又Q的白米饭,但在早期,台湾只有又长又瘦的籼米,也就是俗称的在来米,直到日本人来台后,因为吃不惯口感较硬的籼米,便想尽办法在台湾种家乡软黏、圆润的稉米,而现今的台大至台科大的基隆路一带,便是「总督府农试试验所」旧址,矶小屋则是台北高等农林学校实习农场作业室,用于储放稻米、农具,也进行田间试验,矶永吉同时在两处兼任,因此留下不少研究手稿及仪器。

喀喀作响木板,无意间已泄漏出矶小屋的年龄和危机。(图/台大矶永吉学会提供)

刘建甫指出,日本人自统治以来,曾引进多种当地米,却始终无法克服台湾天气热、日照长的困境,导致稻子还没成熟就开始结穗;1926年,总督府将在台种的日本米封为「蓬莱米」,但当时最被看好的米种「中村」却在隔年因稻热病全军覆没。

同一时期,有「蓬莱米之母」美名的末永仁则受到矶永吉青睐,出任台中州农事试验场主任,在矶永吉的支援和鼓励下,以日本种「龟治」、「神力杂交选出「台中65号」,由于具备对日照钝感的特性(对日照比较不敏感,因此能拉长生长时间,让稻子成熟),使其成为目前台湾蓬莱米始祖,在接下来短短10年间,台湾种蓬莱米的面积就大举超越在来米。

刘建甫提到,这段精彩的历史随着矶永吉离台,以及光复后刻意去日本化,于是和矶小屋一起被尘封在台大校园角落,直到2003年,台大农艺系师生发现珍贵的矶永吉文物,才被刚兴建好的台大图书馆申请作为特藏。不过,矶永吉小屋却没因此受到关爱,2006年甚至因为农学院增建新大楼差点被拆除,经过系上师生奔走才勉强保存,即便2009年被台北市指定为市定古迹后,仍得不到系统性经费补助,只能以紧急修缮名义,向学校申请小额经费维修,其余全靠自己募款。

为此,台大矶永吉学会与财团法人丰年社合作,17日宣告让「矶永吉小屋古迹修复案」在群募贝果上线,初期以募集新台币200万元为目标,盼透过社会各界的赞助支持,借此整修矶永吉小屋建物中迫切待维护的主体结构

▼台大研究生无意间找到的矶永吉亲笔手稿。(图/台大矶永吉学会提供)

▼矶小屋的雨淋外墙出现破损。(图/台大矶永吉学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