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优势流失 权威期刊:美聚焦军事、陆却改变战争型态
资讯科技专家认为,中美科技冷战里北京视野更全面,在华盛顿只聚焦国防安全领域同时,大陆直接改变战争型态本身。(示意图/达志影像shutterstock)
中国大陆与美国关系在川普(Donald Trump)总统任期后半段急速恶化,川普祭出贸易战、技术战等手段,但唯一成效似乎只有击溃华为的智慧型手机业务。美国权威期刊《外交》(Foreign Affairs)却指出,美国切断晶片供给和种种着重安全、军事等国防方面的指控,博弈上完全不及北京,由于对科技研发的重视与投入,中国已经改变了战争型态,不用开火就能达成目标。
文章刊载在《外交》3/4月号,题目是「创新大战:美国侵蚀中的技术优势」作者是与美国官方合作、非营利风险投资公司IQT电信(In-Q-Tel)总裁兼CEO达比(Christopher Darby)与副总裁休儿(Sarah Sewell)。该公司主要任务是确认、投资民间开发的尖端科技能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确保CIA(美国中央情报局)能随时保持配备最先进资讯技术来支持美国及盟友的情报战能力。
IQT电信2位高层认为,美国技术优势被腐蚀主要原因就是不再像以往重视研发,而且是也过于狭隘,大部分仍保留的政府研发费用几乎都掌握在国防部等安全单位手中,因此也只聚焦于有明显军事应用性质的技术,例如超音速飞行、量子计算、人工智慧,而在指控中国时也往往只注意到那些能用在军事上的科技。
他们认为,大国竞争已经进入不同领域,美国政府很明显对于哪些技术至观众要还有如何促进这些技术发展,理解上存在缺陷。现在美国所有最具创新性的研发几乎都只出现在灵活的私营初创公司里,加上全球化使许多公司必须考虑美国市场之外的客户,使公部门和私部门更容易冲突,例如苹果(Apple)就曾因拒绝为FBI(美国联邦调查局)解锁iPhone赢得国际商誉。
让事情更复杂的是创新也颠覆传统对国家安全相关技术的理解。越来越多技术是军民两用,这意味有越来越多新的漏洞,例如微电子、电信网路领域,美国政府跟不上私部门的快速创新脚步,导致企业与政府的利益比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乖离。
他们表示,中国大陆在过去20年从主要模仿和窃取技术的国家,演变到如今可以改良并开拓技术,并非偶然,而是政府刻意长期关注结果,其在全球研发支出占比由2000年不到5%增长到去年23%以上,如果继续维持此速度,2025年就可以超过美国。
大陆发展科技最清晰的战略就是「军民融合」,政府提供的支持可以是补助金、共享数据、贷款或培训计划、提供有利环境,而且是由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人民解放军,国营企业与民间企业共同努力。华为在美国还没注意到的情况下发展成为全球5G领导者就是绝佳案例。
而且不只在5G,中国在人工智慧、超级应用程式如微信、消费等级无人机、影像监控、基因检测、生物科技,以及各种数据搜集工具,都已经追上或超越美国。这些技术固然可以生产武器或者操纵个人,但同样也能解决人类最棘手的挑战,从疾病、粮食安全到气候变迁,都可能因此出现解决方案。例如用基因改造工程微生物取代石化产品,这类生物技术革命位来10至20年对经济影响规模可能达4兆美元。
他们认为中国对技术的思维更大更全面,「华盛顿从军事角度监控中国技术进步,并担心其对中国国防能力贡献,但是挑战要广泛得多。北京对技术至上的追求不仅是为了获得战场优势,而是正在改变战场本身。尽管如5G、人工智慧、量子计算、生物技术之类的商业科技无疑将在军事上获得应用,但中国想定的是一个无须开枪的大国竞争世界,只要取得技术优势,可以支配人们赖以生存的各种民用基础设施,就能产生巨大影响。数位基础建设可能是现在的战役,生物科技是下一个,不幸的是,美国政府并未将其视为优先事项。」
IQT电信的正副总裁认为,美国目前由政府资助有限的研究,再由企业负责将结果商业化的模式行不通,多半研究成果只停留在实验室中,而且只要研究人员离开美国就可能落入外国手中。他们称拜登提案投入3000亿美元增加联邦政府研发支出是个很好开始,但是如果建立一套严格流程来确认各种最高科技的优先等级,会更有效率。拜登的直觉,阻止中国崛起的关键不是不让中国发展、而是美国要发展得更好,是正确的,但是美国应该重新考虑研发的原因和方向,才能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创新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