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主題館/腦齡檢測 別讓失智症找上門

及早做「健脑」运动,降低发生失智症的风险。图/123RF

● 失智破30万人 糖尿病罹病风险增2到3倍

● 提早揪出轻度知能障碍 脑龄检测能助力

● 高风险者定期自费筛检 确认脑部萎缩进程

卫福部最新公布台湾社区失智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失智盛行率7.99%,推估至2025年底,失智人口将破35万人。近年阿兹海默症新药问世,台湾预计明年引进,但该款药物主要针对早发性失智患者。据推估,台湾约有70万名轻度知能障碍者多数未被诊断,因应需求,不少医疗院所推出自费做「脑龄检测」,但需定期筛检才能达到预测效果。

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叶笃学表示,随着年纪增长,脑部会逐步萎缩,有一种为大多数人认可的脑龄检测,是透过核磁造影(MRI),不需施打显影剂,即可了解脑部结构与血管,分析脑部认知功能区域的构造,包含语言、情绪、记忆、运动等区域,与正常人相比是否提前萎缩,如果提前萎缩,经医师判断与评估,厘清是否有早期的轻度知能障碍。

失智类型 阿兹海默症占57%

引发认知功能障碍的疾病,不是只有「阿兹海默症」,还包含中风引起的「血管型失智症」、运动神经疾病「巴金森氏症」。据统计,失智症类型分布前三名,分别为阿兹海默症占57%、血管型失智症占23%、巴金森氏症引起的失智症占7%。

叶笃学指出,透过MRI检测,可以从脑部构造的变化和血管的状况,推测是哪些类型的疾病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目前阿兹海默症是引起认知功能障碍最大宗的疾病,65岁以上长者约6%到10%机率罹患此病,患者从症状出现到被诊断安置,平均时间为5到7年,通常出现症状时,多会被认为是「正常老化现象」,常疏忽早期介入的机会。

现行诊断方法,初步皆采取「量表」做认知功能检查,如认知功能障碍筛检量表(CASI)、临床失智评估量表(CDR)、简易心智量表(MMSE)等,再加上MRI或正子摄影(PET)。叶笃学表示,最近则会采取阿兹海默症神经学影像研究倡议(ADNI)指标,包括结构、功能和分子脑部造影、生物流体生物标记、认知评估、遗传数据和人口统计资讯。其中脑部MRI的变化是一项重要指标。

健脑最有效方式 就是学习

即使临床诊断方式愈来愈精细,若不能及早就医诊断,会让后续投药或控制效果有限。近年才会兴起自费做MRI,监测脑龄的风潮。

由于有个体的差异,如果想提早预知是否有进行性脑部萎缩,叶笃学说,或许可以从60岁就开始做脑龄检测,每5年做一次,比对自己脑部变化,在脑部出现稍微萎缩的情况下,及早做「健脑」运动,降低演变为失智症的风险,通常脑龄比实际年龄高5岁,就是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危险群。

坊间的健脑运动非常多,叶笃学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学习」,但学习方式不是只是人去上课,而是吸收后输出,如学语言,吸收单字后要立刻会使用,或是读完一本书后撰写读书心得,这些方式能大量活化脑区,维持脑龄不老化。

除了有监测脑龄的意识外,预防更为重要,特别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据研究显示,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未来失智风险是一般人的2到3倍;长期熬夜或生活作息不正常者,也是失智的高风险群,经动物实验显示,在进入深度睡眠,沉淀在脑部的类淀粉蛋白会被代谢清除,如果长期没有排除,就会增加失智风险。

叶笃学说,面对超高龄化社会,谁也没办法预料到失智症何时会找上门,而且失智症患者一旦失去认知功能,难以决定自身的照顾方式,失智家庭也因为家中有失智患者,大幅增加照顾负担,民众应该提高意识,面对失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