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流千古意——契入中國文化的十六個關鍵詞 之9】 林谷芳/民間——文化的實然(下)

▋方志乡谈中的民间

地理分隔是不同民间产生的根本原因,地域性在血缘上形成宗族,地域主义是宗族地理凝结的副产品,不同地域的人互瞧不起是经常的事。

中国有句话说「人不亲土亲」,这土,就是同乡。小同乡一般总说得上一点血亲、姻亲的关系,大同乡就与地理区相叠合。同乡会是中国民间组织的一大特色。

出了原生场域后,「同乡」最重要的支柱就是「乡谈」,大家以家乡话说家乡事,其极致就如客家人的「世界客属总会」,已形成了一种跨地域的乡亲认同。这情形也出现在东南亚操闽南语的华侨中。

以「乡谈」说故乡事,而这些事则被大量记载在「方志」中。

「方志」是地方的人文志。历朝所修高达两万种左右,现存亦有八千多种,其数量为古籍的10%。它有如百科全书,记载与地方相关的种种事物。虽是官修,却不须多系于月旦春秋,其记载甚且可与正史大相迳庭,但在当地人心中,则贴切而真。

▋长短互见的民间

民间立体呈现了生活所需,但谈文化,固不能只「尚雅非俗」,亦不能就「尚俗非雅」,以此,民间的局限也应同时被观照。

是否被地域所限,是文人与民间的最大不同处,视野有限,缺乏今人古人、本地他乡的比较,缺乏知识与智慧来出入不同时空,许多事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文化就无法自觉地转化开阖。狭隘的地域主义始终是中国民间的局限。

直接的宗族连结,让儒家伦理牢不可破,其实也限死了其中的生命。

▋雅俗及其位移

文化有雅俗是自然之事。俗,来自常民,它亲切自然,较少雕琢;雅,来自菁英,既不须如常民般照顾日常之事,乃有所抽绎。在中国,这雅俗,主要指的就是文人与民间。

文人以历史长河中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为依归,再加以中国之「尚古」,因此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总采取着抗拒保守的态度,

民间不同,除非动摇到它的根本价值,如人伦,基本就是实用主义者。正如此,历史上的中外接触、胡汉之争,民间总是抢在文人之前接受外来的东西,例如,不谈微言大义的广东音乐就率先用上了西乐的小提琴。

在抵御「入侵」时,文人也会站在本土文化的立场,将原先俗文化的一部分纳入自己的维护范围。例如戏曲原不属大雅,这时也成为保存的对象。某些俗文化就如此被「提炼」为雅文化的一环,与原先的雅文化共同对抗着外来的文化冲激,雅文化也由此注入了新血。相对的,自然生灭的其他俗文化则跟外来文化共同型构成新一代的俗文化。

中国的文化变迁,常就以这中外接触下的雅俗位移来完成。

▋纲目能举,不流一偏

雅俗,原长短互见。以此,谈文人,固须及于民间,谈民间,一样须及于文人。不只在谈中国文化时如此,在各人生命锻炼、人文涵养上也一样。

而此纲目能举,谈中国文化也就不会在应然/实然、天下/地域、文字/口传、自觉/非自觉中流于一偏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