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冰水算什么! 冯光远淋「棒球」助罕病、渐冻人

▲响应冰桶挑战冯光棒球砸头取代。(图/翻摄自冯光远脸书)

政治中心/台北报导

为渐冻人募款的冰桶挑战(Ice Bucket Challenge),最近在台湾掀起热潮,不少政商名流纷纷响应,无党籍台北市长参选人冯光远22日也加入做公益的行列。不过有别于大家都是浇冰水冯则选择以「棒球」取代。

戴上头盔一颗颗棒球从天而降,冯光远今天上午台北市民权公园棒球场,举行「球桶挑战」(Ball Bucket Challenge),希望透过创意发想,能让台湾民众更加了解肌萎缩脊髓侧索硬化症这项罕见疾病,并彰显此活动意义

棒球号称台湾的「国球」,身为资深球迷的冯光远谈到,ALS因美国大联盟球员洋基知名球星路.贾里格(Lou Gehrig)而命名,所以他决定舍「冰桶」改用「球桶」,一来没有健康风险,二来也不会有浪费水资源的疑虑,「有头盔保护,应该不会变透逗。」

由于原本的冰桶挑战,在淋完冰水、点名其他人接棒后,就算大功告成,也因此常让活动失焦,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与机构反而沦为配角。冯光远表示,自己已和今天共同参与的市议员参选人若芳做约定,先捐钱,再挑战,且一人捐款「渐冻人协会」,另一人则捐给「罕见疾病基金会」,要让这两家协会一起得到台湾善心人士的关注。

冯光远脸书全文

「冰桶挑战」(Ice Bucket Challenge)热潮延烧至台湾,近日来不少政商名流纷纷人头一泼,在媒体上造成话题。台湾发起人之一林之晨点名两位台北市长参选人接棒,他们也先后完成任务。虽然林之晨忘了,我也是参选人,可是老实说,谈及这项挑战,我比另外这两位参选人,更有资格参与这项挑战—─因为我是一位资深棒球迷,而且深谙美国大联盟的历史掌故与棒球文化。

这话怎么讲?

原来,「冰桶挑战」这个「寓善于乐」的慈善活动,原先是由纽西兰癌症协会发起,后来有位罹患「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的美国人昆恩(Pat Quinn)参加后,在网路社群引起广大回响,昆恩接受挑战同时捐款给美国ALS协会,不久,更有一位曾担任波士顿学院棒球队长的ALS病友费瑞特斯(Pete Frates)也加入挑战,于是,在各地ALS协会推波助澜配合宣传下,这股风潮席卷全美甚至世界各地。

「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在台湾俗称「渐冻人症」,美国则是因为洋基知名球星路.贾里格(Lou Gehrig)在1939年罹患此病而广为人知,甚至因此命名为「路.贾里格症」(Lou Gehrig Disease)。1939年美国国庆日,贾里格在洋基球场向满座的6万2千名球迷致谢道别,那场「我认为自己是世上最幸运的人」告别辞(见连结)被誉为是棒球史上的「盖兹堡演说」(Gettysburg Address)。两年后,这位人称铁马」(The Iron Horse)的洋基王子与世长辞,享年不到38岁。

2009年为纪念贾里格告别演说70周年,大联盟官方发起一项命名为「4◆ALS Awareness」的慈善活动,为ALS患者筹募基金。当年7月4日,所有大联盟比赛在7局上半攻守交替时播放贾里格告别演说的影片,每位球员胸前均佩戴「4◆ALS」的绣章(见图一)。4号是贾里格球员生涯背号,也是洋基队史上第一个退休号码(1939年7月4日除役)。当时在洋基主场出赛的先发投手正是台湾旅美球员王建民,记得在甫落成的新洋基球场到处可见「4◆ALS」的标语及T-Shirt,而该役也是建仔洋基生涯最后一场出赛。

今年适逢贾里格告别演说75周年,美国大联盟除捐赠30万美元给各地ALS协会外,也在国庆日当天设计新款绣章让全体大联盟球员佩戴(见图二)。始料未及的是25天后,网路社群刮起「冰桶挑战」旋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为全美ALS协会募得2290万元的捐款,是去年同时期的12倍。

「冰桶挑战」引进台湾后,热闹叫好之余也引发不少质疑:如健康风险、浪费水资源、聚焦名人冷落病患、沦为政客的宣传道具……。我日前就曾批评郭台铭在挑战后的发言,让这项活动娱乐化,并未发挥应有的功能。

在思考数天后,我决定以另一种「桶」加入活动,希望用创意让台湾民众更加了解这项罕见疾病,并彰显这项活动的意义。

棒球号称台湾的「国球」,ALS因大联盟球员而命名,所以我决定舍「冰桶」改用「球桶」来挑战,一来没有健康风险,再者也不会浪费资源较为环保。棒球很硬,打到头上难道不会肿起?没关系,有头盔保护,应该不会变透逗。

巧的是,就在这几天,年轻朋友若芳本想点名我淋冰水,可是经过我的解释之后,颜若芳决定也用「球桶」取代「冰桶」,淋她个一淋。

原本的「冰桶挑战」,许多人淋完冰水,点名其他人接棒,就大功告成,这也让此活动背后的「渐冻人协会」颇为尴尬,因为当活动失焦,真正需要接受帮助的人与机构,反而沦为配角。

为此,我也与若芳约定,先捐钱,再挑战。与「冰桶挑战」不同的是,我们两人,一人捐款「渐冻人协会」,一人捐款「罕见疾病基金会」,希望这两个平常都需要大家关注的机构,一齐得到台湾善心人士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