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号志每月坏 扰乱行车
内照式交通号志与传统铝板号志并存,丧失路况指引功效,徒增用路人的困扰。(议员杨静宇提供/张薷台北传真)
台北市府为提升夜间行车安全,斥资2.1亿设置内照式交通号志,但议员杨静宇指出,每面要价高达3万6000元,设置率低且故障率高,加上与传统式交通标志并存在同一交通杆,驾驶人容易产生光线视差,反而看得雾煞煞。
内照式交通标志内部有LED光源,比传统标志辨识度高,对于夜间亮度不足或光源复杂路口,可提升交通安全。据统计,北市砸2.1亿元,在市区主要干道设置5845面内照号志,仅占全市共7万6914面交通标志总数的7%,平均每面要价3.6万元。
杨静宇表示,北市交通标志陆续汰旧,改采内照式交通标志后,但却出现同一个交通杆上,内照式交通标志与传统铝板交通标志混杂,用路人受光线的视觉落差影响,根本难以辨识,丧失路况指引功效。甚至许多路口内照式交通号志故障不亮,才走没几处路口就发现故障「失明」情形,反倒让驾驶人无从看清标志,妨碍对行车方向的判断,增加行车危险性。
「月月都要报修!」杨静宇直言,内照式标志砸大钱,但故障率令人不敢恭维,今年1到10月就有41处报修,平均每个月就有4处故障,如此低占比又高故障率的状况,要求交通局应针对频繁故障、零件材料不佳的号志进行全面换新。
台北市长柯文哲坦言,传统号志与内照号志并存,视觉上会出现落差,内照号志虽经费不斐,但仍会针对灯光较暗处加速布建。北市府交通局长陈学台表示,厂商须每个月定期提供巡查报表,可提升维护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