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宜大学善尽社会责任 透过研讨会唤起民众对环保的重视

静宜大学位于台中海线,临近自然生态区,为善尽大学社会责任、实践SDGs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特别举办「永续发展目标与通识跨域研讨会」。(陈世宗摄)

静宜师生民众将所捡拾的海废物品,依颜色、大小与形状进行分类,完成黑色绿色蓝色红色等组别创意作品。(陈世宗摄)

静宜校方也于校园展出由海废物品创作的「海洋废弃物装置艺术展」,唤起民众对环境保护议题的重视与省思!(陈世宗摄)

研讨会同时进行人文科技等跨域研究,及教学应用的海报竞赛,希望集结更多力量,守护生态环境,携手共创未来!(陈世宗摄)

静宜大学透过「永续发展目标与通识跨域研讨会」,唤起民众对环保议题的重视。(陈世宗摄)

静宜大学位于台中海线临近大肚溪口及高美湿地等自然生态区,为善尽大学社会责任、实践SDGs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校方特别邀请跨领域专家学者,透过「永续发展目标与通识跨域研讨会」;发表相关研究成果、经验分享,提出解决方案。校方也于校园展出由海废物品创作的「海洋废弃物装置艺术展」,唤起民众对环境保护议题的重视与省思!

静宜大学通识中心主任吴仁彰说,期望透过研讨会,促进产学研交流互动、经验分享及凝聚共识。会中同时进行人文、科技等跨域研究,及教学应用的海报竞赛,希望集结更多力量,守护生态环境,携手共创未来!

静宜校长唐传义、政治大学信义书院助理教授刘世庆台湾塑胶循环再生协会秘书长建宁、国立高雄大学资管系副教授林杏子,及静宜通识中心主任吴仁彰与财金系助理教授庄雅雪等跨域专家学者,也以后疫时代教育模式、SDGs与企业、再生塑胶产业现况与展望及通识课程改造等主题,进行精辟演说与分析。

唐传义以「后疫时代的教育模式」为题指出,「学中学、做中学及创中学」是该校的教育创新策略,也强调主题、反思、线上讨论及数位学习,并连结特色的教学基地,引导学生专业知识的多元想像。为落实大学社会责任,不仅积极改造与转型服务学习课程,也连续三年为梧栖草湳、清水武鹿沙鹿晋江社区,建构青银交流、共学共乐的幸福生活圈;在校内外更设置超过50个实作场域及教学基地,创新学习生态系统。

静宜也在校园推动「放心动、安心吃、善心活」的三心运动,让健康可追踪、食材可溯源,并推展生命教育、深化服务学习,以「静宜PLUS创新、连结、融合、永续」策略,创造利他互助、共享价值的模式。

台湾塑胶循环再生协会秘书长黄建宁指出,全球各大企业为环境保护及永续发展,纷纷以「塑胶再生源料」取代新生塑料,这是未来趋势!他呼吁制造工厂要生产易回收的物品,让产品在生命周期尾端,可透过资源回收,再生成原料,进而减少废弃物量。使用者要购买环保的产品,当全民具备观念,必能达成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永续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静宜师生及民众将所捡拾的海废物品,依颜色、大小与形状进行分类,完成黑色、绿色、蓝色及红色等组别创意作品。

创意作品「绿色组别」利用民众在保护区违法架设的「蜈蚣网」进行创作,他们在网边绑上不同的瓶瓶罐罐暗喻在从海洋打捞出来的是海底垃圾,而不是鱼类。「黑色组别」采用黑色素材,打造出「全黑武士」,也象征海洋遭到重金属污染,及入侵性的破坏。「红色组别」完成「海洋的炮仔声」创作品。来自汉口国中的10多名学生,也运用所捡拾的大小鞋子,拼贴出海洋「岁月痕迹」,还有海洋生物因长期食入大量塑胶微粒,演化出「饱食海废的异形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