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震動華文世界 齊邦媛101歲辭世

台湾文学最早的知音 台大外文系名誉教授、文学家齐邦媛于廿八日凌晨一时辞世,享嵩寿一○一岁。她曾推动国文教科书改革,引介杨逵、黄春明等台湾本土作家的作品。本报资料照片

以回忆录「巨流河」震动华文世界的作家齐邦媛,廿八日辞世,享嵩寿一○一岁。她生前特别致电记者,表示一旦自己离开这个世界,希望大家不要特别为她举办追思会,「我不是一个热闹的人,我想我应该做一个好的表率,不要叫别人拿俗套纪念我」。她还交代记者告诉亲友和读者,「我很爱大家,如果我走了,希望大家安安静静高高兴兴纪念」。

齐邦媛一九二四年生于辽宁省铁岭县。出生后一年,父亲齐世英参加奉系将领郭松龄倒戈大帅张作霖的革命,兵败逃亡。齐邦媛跟着父母一路逃亡,光小学就换了七间,廿三岁来到台湾。在这样缺乏尊严的流亡生活中,她许愿「人能世世代代优雅活着」,一生倾注热情于文学,因为认为文学可以「带给人们优雅的力量」。

齐邦媛可说是台湾文学最早的知音。她在国立编译馆工作时推动国文教科书改革,引介杨逵、黄春明等台湾本土作家的作品,也致力英译台湾文学,主编「中华民国笔会季刊」、参加台湾文学英译计划,将台湾作家吴浊流、黄春明、郑清文等人推向国际。她主编笔会时,常和殷张兰熙、林文月等作家约在咖啡馆,一边聊天一边看稿。如今三人先后谢世,「女作家的下午茶」成为绝响。中华民国笔会昨也在脸书上发文敬悼齐邦媛。

八十岁那年,齐邦媛不畏世俗眼光,拎着包包搬进养生村,在这里完成卅万字的回忆录「巨流河」,这是齐邦媛的自传,书中的灵魂人物却是父亲齐世英,以及一九四九年后,一群打了败仗来到台湾的「失败者」。

二○一五年,齐邦媛位于台铁宿舍的旧居面临都更,郑清文等多位作家发起连署,呼吁政府定为历史建筑或设纪念馆。齐老师却于报纸头版刊登声明反对,成为第一位站出来、反对将自己旧居变纪念馆的作家。

「优雅尊严」是她的一生谨守的价值与做人原则。回顾这一生,齐邦媛向记者表示「我真的做了我该做的事,也写了我该写的书;就是写得太晚了,还有很多话没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