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洄澜 齐邦媛90高寿出版

集结因《巨流河》而与各界交流点滴的《洄澜:相逢巨流河》适逢齐邦媛90岁时出版作为纪念。(天下文化提供)

齐邦媛笔下的巨流河,即今日东北的辽河。(CFP)

齐邦媛的《巨流河》,经历4年伏案、25万字的长征,于09年出版至今撼动了两岸出版界,补足了历史的缺口而成为两岸文化界、历史界名人最常提及的作品之一。时隔5年,适逢齐邦媛90岁,她踌躇多年后,仍决定将《巨流河》出版后的一波波如洄澜般的回响,编撰为一本纪念册,《洄澜-相逢巨流河》将于23日问世。

《巨流河》出版后无以数计自发性的书评、读后感出现在报章、网路,媒体、读者的函电不断,并由于2010年在大陆出版了简体版而引起更广大读者的触思与回响,《洄澜-相逢巨流河》就在齐邦媛亲自书写回答读者、媒体提问中成形。她表示《巨流河》原是自己从内心深处写给世界的一封恳切的长信,心愿已了,留下祝愿一切归于永恒的平静。但「4年间,来自世界各角落的文字直扣我心,读了又读,每篇都不忍释手。只有用一本书,在此集中最具代表性的了解与交流,而找回旧谊重叙生死契阔,也在此书内作个永久的相逢纪念吧。我充满感谢与你们在书里书外有缘相逢!」

分评论、访谈、来函3部分

此书分成评论、访谈、来函3个部分,评论者从台湾的知名学者李惠绵、林文月、陈芳明;作家王鼎钧、简媜、陈文茜、张作锦到大陆专栏作家黄艾禾、北美书评家昆布、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等人的文章均收录其中。

对于如简媜这种土生土长于亚热带农村的台湾子弟而言,从小对于东北、爱国歌曲〈长城谣〉中描述的「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的遭遇总觉得遥远而无共鸣,但《巨流河》弥补了这个缺口。

在陈文茜看来,与过去巨著型回忆录最大的不同在于,她谈的不只是一段远离故乡的回忆,更纪实混乱大迁徙年代的点点滴滴。

两岸看《巨流河》有共鸣

在大陆作家黄艾禾看来,两岸看《巨流河》有相同的共鸣,对她坚忍而沉稳的叙事风格,对家国的深切情怀感受相同,但大陆读者对她勾勒的国民党高层,战争中逃难的百姓,战争中仍在课堂上把英国诗歌读到忘我的朱光潜等历史则感到陌生,透过《巨流河》,将过往的政治歧见所遮蔽的历史细节活生生展现。

北京的资深记者卢跃刚看《巨流河》与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认为龙应台在历史哲学、社会变迁和利害的迷雾里精心巧构。齐邦媛则以老派文学的矜持和庄严,叙事简朴却大开大合,把「国破山河在」的苍凉与无奈,以及家族史和个人奋斗史悲喜交加地放置在历史舞台上,低回咀嚼,一唱三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