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喘不过气?自我监测肺功能好坏 2招助判断
觉得喘不过气?自我监测肺功能好坏 2招助判断。(示意图/Shutterstock)
Omicron大流行,与Delta相比侵犯肺部比例较低?台湾胸腔暨重症加护医学会公共事务小组召集人、台大医院内科加护病房暨呼吸照护中心主任古世基医师受访表示,呼吸系统可分为上呼吸道与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下呼吸道一般是指支气管到肺泡这段部位。
古世基医师指出,Omicron的确以上呼吸道症状较明显,染疫后容易出现类似严重感冒症状,如鼻塞、流鼻水、咳嗽,但并不是没有侵犯下呼吸道的个案,只是比例相对去年Delta疫情大幅减少。疫苗的保护效果也可能是影响Omicron较少侵犯下呼吸道的原因。
(图/潮健康提供)
●染疫增加其他疾病严重度? 气喘、肺阻塞族群要当心
感染COVID-19病毒,要担心影响其他肺部疾病?古世基医师表示,各国报告都显示确诊病人会抱怨受「长新冠」相关症状困扰,例如疲倦、走路无力、容易喘,体力与耐受力下降。不过,相较去年Delta确诊个案的肺功能追踪数据变差来看,至今Omicron确诊个案肺功能大多没有明显变差。
至于原先已有慢性肺部疾病或高风险群,染疫更可能造成原本疾病恶化。古世基医师指出,胸腔科最受影响的族群主要是「气喘」与「肺阻塞」(COPD)。这些患者染疫后,几乎「一面倒」发生症状恶化,有如得到一次严重感冒,必须经过3-4周的药物调整才能症状逐渐改善。
●病毒会引发过敏体质? 恐使自体免疫疾病控制不佳
古世基医师表示,去年Delta病毒株,易侵犯下呼吸道到肺实质,导致严重的肺泡发炎导致纤维化进而影响患者肺活量,走路、活动时会明显变喘。今年Omicron相较之下主要以轻症为主,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确诊时,会出现类似被感冒病毒感染的症状变化,大多需要一段时间调药休养。
另外,新冠病毒感染后增加诱发过敏的风险,古世基医师指出,去年Delta病毒株就发现感染后可能引发「免疫风暴」,也有部份确诊者的皮肤、鼻子过敏疾病,在染疫后被激发表现。本身有自体免疫疾病如红斑性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症状也更容易控制不佳。
●如何自我监测肺功能好坏? 血氧、爬楼梯2招助判断
确诊后至复原阶段如何注意肺功能有无变化?古世基医师表示,血氧侦测仪是相对便利的工具,如果在静态时与活动中,血液氧气含量波动过大就可能是警讯。以基础值95%来说,如果坐下休息时血氧正常,开始快走、爬楼梯却发现血氧一口气掉到90%以下,可能代表肺有状况,建议至胸腔内科寻求检查。
至于心肺耐力可与自己的登阶能力比较,古世基医师说明,主要是「自己跟自己比」,如果从前能一口气爬到4楼,现在走到1、2楼就需要休息。无论为肌肉酸痛、疲累或氧气交换功能不足哪种原因造成,都表示运动耐受性不佳,也可能是心肺问题征兆,建议就医检查。
(图/潮健康提供)
●怕染疫不敢外出运动? 当心陷入功能衰退恶性循环
古世基医师指出,疫情仍在高峰期,民众如果担心心肺功能受影响,可先以上述方式自我观察。尤其部份民众与长辈担心染疫而停止外出运动,都可能造成暂时性的心肺功能下降。最好能够慢慢调整作息,逐渐增加运动量,如果体力与耐受力有随之改善,不必过度担心。
反之,如果确诊后重拾运动习惯,但自觉心肺功能无法完全恢复原本水准,应注意是否有其他问题,或是及早寻求胸腔科或相关科别进行相关检查。
古世基医师建议,疫情期间少去人拥挤的室内场所,但长辈及风险族群仍可以在空旷通风处或家中适量运动,有助维持心肺功能,避免陷入功能衰退的恶性循环。
(图/潮健康提供)
●长新冠是真症状还是心理现象? 尚无一致定义成挑战
染疫后要担心「长新冠」后遗症? 古世基医师指出,台湾疫情比国外约慢3至6个月,去年个案数也偏少,大量患者反映「长新冠」的现象尚未发生。不过,以目前国外报告来看,确诊患者的确会抱怨容易疲倦、脑雾、走路喘等主观描述。如何定义与追踪「长新冠」,将是一大挑战。
古世基医师指出,国外报告显示,长新冠的发生机率与染疫时的发病严重程度不一定有关,轻症者也可能在日后受长新冠影响日常生活,其中最令人担心的是脑部、心肺功能、内分泌与肌肉问题。未来胸腔内科与精神科、神经科等专家,必须针对长新冠共同制定定义,进而制定明确的追踪与诊疗基准。
古世基医师以胸腔科检查为例,除了胸部X光检查、肺功能检查,也可能让病患进行6分钟步行检测,同时监测患者的血氧、血压。如果在步行过程中发现,走路距离走不远,或走动时血氧、血压、心跳有明显变化,比较能判断是生理上的肺功能受到影响。
●染疫人数已破200万人 长新冠追踪应超前部署
此外,孩童染疫比例也逐渐增加,且疫苗覆盖率不如成人普及。古世基医师认为,将来针对儿童染疫后的长新冠监测及追踪,也会是医疗体系的照护重点。
古世基医师指出,虽然目前政府有鼓励医学中心及医疗院所开设新冠康复者的联合追踪门诊,但今年确诊人数大幅增加,累积至今已逾200万人染疫,门诊追踪作业量恐相当庞大,医界应未雨绸缪规划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古世基医师呼吁,主管机关应「超前部署」,及早召集相关医学会专家,着手讨论「长新冠」的诊疗指引,才能在面对可能到来的后遗症浪潮时,有更充足的因应措施与医疗照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