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书摘》透过长期「不断再合理化」 打造企业韧性

企业的韧性让企业不只能应对渐进性的环境改变,还能融入充斥着跳跃性、破坏性创新的环境新局。(示意图/Shutterstock)

一个能够长期实践「事」与「人」的「不断再合理化」的企业,便是具备韧性特质的企业。

过去几十年间,关于韧性的研究,散见于工程科学、生态环境、心理学、资讯安全、供应链管理、风险管理等领域。在工程意义上,韧性代表系统受扰后回复原状的程度;系统的韧性愈高,受扰后回归原状的弹性就愈大。至于工程科学以外的韧性相关研究,大抵起自1970 年代。当时有群儿童心理学家,好奇为何有些儿童即便面临紊乱的家庭生活,仍能相对稳健地长大成人。几乎在同一时期,另有群生态学者,则探索一个生态体系长期在各种内外部挑战中,如何有机地保存其自我稳定、自我复原的能力。这两条焦点与取径殊异的研究轴线,却不约而同地将两者在环境冲击下仍能长期正向发展所倚靠的特质,统称为「韧性」。后续,管理学界的若干研究者也开始探究企业的韧性。

放诸社群、组织乃至个人层次,韧性都是对应环境中高度动态不确定性的关键特质。对企业而言,韧性有「被动因应」与「主动开创」这两个面向。与被动因应有关的韧性,涉及动荡中受各种环境冲击当下的「损伤程度」,以及冲击过后的「复原能力」。若从能动(proactive)的角度着眼,则韧性尚有主动开创的面向,确保组织透过不断适应以掌握机会、趋吉避凶,而在长期得以发展、成长。

企业的韧性让企业不只能应对渐进性的环境改变,还能融入充斥着跳跃性、破坏性创新的环境新局。主要可被区分为两大面向:其一,与多变环境中企业的被动应变有关;其二,涉及企业放眼长期发展、永续经营而展开的主动出击。我们称前者为「被动韧性」,后者为「能动韧性」,两者互为因果。

具有被动韧性的企业,较能妥贴地适应环境,降低各种环境冲击,在应付当下各种变化之际,相对较有余裕看得长远一些,为未来做些开创性的准备。而代表能动韧性的各种前瞻性尝试、探索与安排,则反过来常成为企业在各种突发状况乃至危机中的因应关键。也就是说,与「做好准备」有关的被动韧性,常源自企业能动韧性的积累。

全球大型连锁服饰零售业,多年前便认知到全通路的必要,着手虚实整合经营的布局。但习于逛街杀时间,惯常在实体店里选衣服、试衣服的消费者,对于业者花费巨资所做的数位建置,未必有接触、尝试的动机。2020年的新冠疫情危机,便让过往在能动韧性下布局较早的业者,彰显出其因应变局的被动韧性。例如美国盖璞(GAP)集团与日本优衣库(UNIQLO)等品牌的母企业迅销集团(Fast Retailing),几年前便已针对虚实整合的方向,「不断再合理化」地建置可串连虚实两端消费的电商、物流、会员机制;疫情期间,这些过往的前瞻性投资便成为实体零售交易停顿危机中的关键缓冲。过往的能动韧性,在疫情中相对显现出抗冲击的被动韧性。

简单地说,被动韧性让企业遇环境乱流后得以复原;而能动韧性则确保企业长期掌握机会与成长所需的自我更新。

无论被动或主动,企业的韧性由何而来?韧性是以企业「看长」的文化做为基底,在放大、拉长的时间格局中,就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再合理化」环绕企业的 「事」与「人」。循着「不断再合理化」的惯性,提高企业在各节点上「对」的机率,久之自可期待韧性的打造与积累。

(本文摘自《打造韧性》/天下杂志出版)

【内容简介】

韧性,是什么?

✔面对瞬变,经营者能够预测、准备、应对、适应的一种能力

✔当突发的危机出现,组织能顺利挺过风雨、持续成长的力量

✔不论对社群、组织、个人都是能有效回应高度不确定的特质

韧性,为何重要?

过去企业管理的焦点是竞争策略,如何抢占市场、打倒对手,

如今变化与挑战不断袭来,具备韧性的企业能「转危为机」,

是现代企业突破永续经营关卡的关键能力!

三菱电机、BMW、3M、西门子、杜邦、巴克莱银行,这几个横跨不同国别和产业领域的企业,有什么共通点?这些企业成立迄今都超过一百年,正是所谓百年企业。台湾也有百年企业,但几乎集中在民生消费领域,规模相对有限。至于那些公开发行上市且持续营运中的近千家企业,平均历史却不到四十年。

在技术推陈出新、环境变迁快速的数位时代,经营者如何带领企业在迎接当下各种挑战之际,同时落实数十年、乃至百年的永续经营理想?

本书作者分别来自学界与顺利跨世代传承的产业界,从研究与实务面,探讨不同时空环境下,让企业维持不败、能胜的原因。他们发现,经营者若能在数位转型与企业传承两个面向上,放眼长期(「看长」的眼界)、持续做对的事(在「事」与「人」上「不断再合理化」),就能为企业打造能因应变局的强大韧性,拥有成为百年企业的坚实体质。

目前常见的相关论述报导,多半属于针对操作层面的指引,本书除了从跨业跨域的「横剖面」检视当代经营课题外,也从跨时的「纵剖面」探索经营的变与不变。透过更为全览、综观的视野,为经营者带来犹如拨云去雾般的帮助,更是企业二代亟需共学共享的关键心法。

第一章将从较大的时间尺度,点出企业在各面向所面临的挑战,被动与能动这两种韧性,又是扮演何种角色。第二、第三章则是对焦数位转型课题,技术应用以外,还容易忽略哪些事,以及如何深化各种线上线下的、顾客端与生产端并存互换的概念,让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少走冤枉路。第四章则是将数位转型的成败从「事」连接「人」,而关键正是经营者的认知、眼界与企图,接着衔接第五章有关企业传承的准备与实践。最后,作者提出「韧性六力」的模型,为企业在全览力、连结力、穿越力、更新力、开创力、警醒力等六个面向提供具体作为,全面关照、护持、培养企业韧性。

【作者简介】

>黄俊尧

伦敦商学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博士,台湾大学工商管理学系暨商学研究所教授。学术研究与教学之余,借由顾问及参与治理等机会,对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与需求,有若干较切身的理解。出版有《数位转型全攻略》、《明天的游戏规则》、《看懂,然后知轻重:「互联网+」的10堂必修课》等书。

>黄呈丰

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学士,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及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双硕士;曾在外商飞利浦工作,也曾带领家族在中国大陆的皮件事业反亏为盈。目前经营及新创事业包括六星机械、斯达文星皮具、本革九号制所、杰士通,以及雷星光束公司。近年发起创立台湾最大二代平台——机械业二代会、清华大学中部校友会、台中精密园区厂协会。对创新创业、企业传承及数位转型有实务经验。

>杨曙荣

台湾大学工商管理学系暨商学研究所教授和系主任暨所长。研究、教学与顾问咨询领域,聚焦于营运与供应链管理、资料科学、数位转型和相关领域之跨学科介面整合,如商业模式创新、数据赋能营运、量化行销等。曾任教于澳洲墨尔本大学、英国艾塞克斯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期间取得长聘教职并担任行政职务。研究成果刊登在《制造与服务营运管理》(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生产与营运管理》(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零售研究期刊》(Journal of Retailing)等知名期刊,并获得科技部吴大猷先生纪念奖等多项国内外学术荣誉肯定。

《打造韧性》/天下杂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