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如谍对谍 回顾非法观影的「地下体验」

国家人权博物馆「剪出来的电影史:战后电影审查特展中,聚焦电影受审历史,回顾当年百般皆禁的年代。(王英豪摄)

某某某的工作剧团戏剧表演,呈现电影在审查制度下的无奈。(王英豪摄)

文化部李永得表示,4月7日是言论自由日,也是郑南榕的受难日,「剪出来的电影史:战后电影审查」特展在这天开展,非常有意义。(王英豪摄)

大方走进电影院度过闲暇时光,对现代人来说是一点也不稀奇的娱乐活动。但在台湾电影史上,却曾因严格的电影审查规定,让人连看电影都要和政府「谍对谍」,甚至还以此氛围延伸出不少特殊的「地下体验」。7日开幕的国家人权博物馆「剪出来的电影史:战后电影审查」特展中,除详述民间这段「非法观影」的历史,也回顾当年百般皆禁的年代。

策展苏致亨表示,审查制度底下,许多电影无法合法上映,听不惯国语片的民众,衍生希望观看如日本电影、电影大师名片色情片的强烈社会需求,因而暗暗延伸出非法观影的体验。最有名的就是1978年在台北开业白宫戏院,当时戏院为躲避警察取缔,发明了各式各样的方式消费者也要自立自强,互通有无。

如当时放映电影中的裸露镜头,都是靠放映室的第二架放映机伺机插映,也就是「私接」。私接时机点会视情况有所不同,有时集中片头、有时集中片尾,有时也会讲究还原电影原貌,会在适当时间点插映电影遭修剪审查前的片段。而戏院也会依靠警铃监票、通电铁门及逃生密道等方式回避警方抽查。

因应特展需求,文化部首次公开释出当年多部电影受审档案,搭配剧照,完整呈现自戒严禁制一路走来的台湾电影审查史。苏致亨表示,审查制度最深远的影响,就是造成创作者的自我设限:什么戏能卖座,什么戏没市场。对国片市场的想像,常因为过去在政治限制下没有前例,就限缩了自己做梦的机会

文化部长李永得表示,4月7日是言论自由日,也是郑南榕的受难日,「剪出来的电影史:战后电影审查」特展在这天开展,非常有意义。透过特展,可让大众知道,以前要骂政府没有言论自由,是要付出很重很重的代价,不像今天可以照三餐骂。自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很多人的努力和牺牲,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付出很多代价。谢谢敬爱的郑南榕为言论自由的贡献

「剪出来的电影史:战后电影审查」特展于国家人权博物馆白色恐怖景美纪念园区展出至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