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火线/失焦的谍影:台湾媒体眼中的勒卡雷

间谍小说世界里的「巨神」:约翰․勒卡雷。(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记者朱锦华特稿

他是畅销书作家。他的作品台湾出版社出版中文繁体全集。他的25部小说里,逾半数被拍成电影或迷你影集。他是冷战时代间谍世界最重量级的观察者叙述者。他的名字,如今已变成间谍小说的同义词。这个名字,是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

勒卡雷在今年12月12日辞世。台湾大多数新闻电视台都没有报导这则消息(印象中只有三立有报导)。台湾的新闻台常常自诩很关心国际时事,但基本上只关心美、日、韩、欧州的时事,对其他时事的态度则是可有可无,在人文方面的报导尤其严重欠缺(例如钢琴家傅聪与著名学者傅高义日前相继辞世,也没看到有哪家电视台在报)。

纸媒网路媒体方面好一点,很多家都有报导勒卡雷辞世的消息。不过其中不少是参考「中央社」的稿子。「中央社」的稿子颇长,我不能说译者不认真,但可能是对勒卡雷不熟悉的关系,不少地方用词精准。例如一开首称勒卡雷是「电影《谍影行动同名原著作者英国著名谍报小说家」这一句,就让我颇有微词,这显然是参考自「维基百科」的结果。

首先说明,「维基百科」里面所载的内容以及用词,并非全部都是对的。例如它把Spy Novel一词译成「谍报小说」,就十分不靠谱。坊间一般都译成「间谍小说」。原因是当中许多作品描写的并非紧张刺激的夺取情报过程,而是人(间谍)的本身;勒卡雷就是代表性例子。

伊恩佛莱明(Ian Fleming)笔下浪漫的「超级神谍」007不同,英国情报机构MI-6(军情六处)出身的勒卡雷,采写实风格,擅长描绘冷战下阴郁、寂寞、无情的间谍世界。他笔下的主角多是双面谍(例如《史迈利三部曲》),要不然就是卧底(例如《夜班经理》、《女鼓手》)。他描述的是人的贪婪与妄想;人与人之间的欺骗与背叛(包括工作和感情上的)、以及一群人面临被时代淘汰时的挣扎、荒谬、与悲凉(在《冷战谍魂》与《镜子战争》里的描述,尤其让人动容)。

此外,用「著名的」一词来形容勒卡雷,等同把他跟一群三流小说家同列。「大师」已不足以匹配他的地位。英国《卫报》用了一个很具象、很传神的词:「巨神」(Titan)。

而「中央社」 把勒卡雷代表作:《史迈利三部曲》的首部曲《锅匠裁缝士兵、间谍》(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译为《谍影行动》,也不甚妥当。《谍影行动》只是该书2011年被搬上银幕后,该片在台湾上映时的译名,这佃译名不但很逊(十分空洞菜市场名),而且还跟一出反恐美剧撞名!

而早在1979年时,英国BBC已把该书拍成同名迷你影集(亚历坚尼斯饰演史迈利) ,被视为经典之作,坊间的译名仍是《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台湾「木马文化」出版的勒卡雷全集里,至今也一直使用《锅匠、裁缝、士兵、间谍》这个译名。

更重要的是,报导起首介绍勒卡雷时,称他是「电影《谍影行动》同名原著作者」,让人觉得好像是电影比原作者名气更大、又或是大家看了电影才知道原作者这个人似的,事实上当然并非如此。勒卡雷早在1963年即以小说《冷战谍魂》(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一举成名,名满天下至今超过半个世纪了!

勒卡雷在台湾知名度很高,其作品更拥有广大的读者观众。遗憾的是,台湾媒体似乎并未能准确反映此一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