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贴心懂事的孩子其实…  你是回到「孩子状态」的大人吗?

孩子状态父母造就自我牺牲的孩子。(图为示意照,与本文无关/记者徐文彬摄)

作者:陈志恒摘自:圆神出版社《受伤的孩子和坏掉的大人

●精选书摘

有个学生入学后没几个月就时常请病假,在家休息的时间比上学天数还多。但其实她的身体状况没什么大问题,我与她深谈之后,她告诉我:「实在念不下去了,很想办休学。」

「我知道我妈一定不会同意,但我又不想来学校,只好一直请假。我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有没有生病,反正有时候也真的不太舒服。」 我请她的母亲来学校谈谈。母亲告诉我,孩子从小乖巧懂事、自动自发。因为是单亲家庭,母亲摆小吃摊做生意,十分忙碌;孩子放学后就在小吃摊写作业、念书,顺便帮忙母亲,从来没有一天让母亲操过心。 「我们母女俩相依为命,感情很好,晚上也都睡在一起。」母亲对我说。我一听不对劲,照理说高中生早就该自己睡觉了。 「几年前,她父亲因为对我长期施暴,闹上法院,判准离婚。从那之后,每到晚上我一个人睡都感到恐惧,她陪我,我才觉得比较有安全感。」 原来如此,孩子竟成了母亲的情绪伴侣了。 于是,孩子虽然在学习上感到志趣不合,念不下去,却不敢对母亲开口要求办休学,准备重考。口头上虽说「母亲不会答应」,内心深处却是担心,做出这样的请求,就不再是母亲眼中的乖孩子,就在不自觉中,让身体的病痛来表达自己不想上学的意图。 因为在孩子心中,只有保持乖孩子的形象,才是照顾母亲需求、满足母亲期待,以及和母亲持续保持情感连结的最好方式。 孩子状态的父母造就自我牺牲的孩子孩子基于对父母的爱,总是能敏锐地察觉父母的心情,同时满足父母的需求。有时候,孩子是透过乖巧、顺从、懂事,回头照顾父母内心的缺憾。在此同时,孩子也不断地牺牲自己的需求,特别是对未来发展决定权

很多时候,当父母本身没有足够的成长,或因为某些压力而退化成「孩子状态」时,孩子就可能回过头来成为父母的照顾者。而当孩子逐渐长大,有了与父母不同的主张、却得不到父母的支持时,只能下意识地牺牲自我主张,以压抑内心深处可能背叛父母的罪恶感。

当孩子内心强烈渴求独立自主,又必须继续照顾父母的需求时,为了平衡两者,会发展出许多令人费解的莫名症状,或自我破坏的行为模式,正如前述的案例一样。 所以该正视的,是身为大人的我们,是否无意间让自己处在了孩子的状态中,让真正该被关爱的孩子,反而得回过头来,照顾我们这些貌似成熟,实际上内心匮乏的大人。 看似贴心懂事的孩子,其实是…… 当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像天使般贴心,能敏锐地觉察大人的心思。乖巧、听话的同时,也表现出父母心目理想样貌;对于父母的安排,能欣然地接受,同时体会父母的好意。

如果孩子从小到大,总是顺从父母的要求,就算有自己的想法,但在面临到自己做决定时,也常放弃坚持,听从父母的安排。我们反倒要担心,看似贴心懂事的孩子,其实是在回头照顾父母的需求。

我时常看到一些孩子,小时候贴心顺从,长大之后不知道怎么变了调。他们并不是叛逆,也不是和父母起冲突,还是乖乖地接受父母的安排,然而,可以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孩子与父母之间存在着对抗、角力与拉扯。

这种隐性的对抗并不明显,但父母与孩子的内心都不好受。 事实上,孩子虽用「顺从」与「不想违逆父母」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另一方面却想做真正的自己。 ▲孩子是透过乖巧、顺从、懂事,回头照顾父母内心的缺憾。(图/视觉中国CFP)从照顾父母,变成一味在关系中讨好 习惯回头照顾父母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成为一位能敏锐察觉他人感受、富同理心、懂得主动照顾他人需求的大人。 他们常不自觉地把他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前面,当两相冲突时,总是选择牺牲自己来优先照顾他人。就像从小与父母之间的互动一样,其实真正担心的是不被认同,或不被爱。

在任何人际关系中,为了与他人持续保有情感连结,他们也会不自觉地透过照顾他人的需要,来取悦与讨好他人,以获得好评,甚至拥有归属感。当进入爱情或婚姻关系中时,也容易成为讨好另一半或过度承担他人责任的伴侣,为亲密关系埋下了不安定的种子。

然而,任何人都无法透过一味讨好,来获得本身就缺乏的爱与认同感。这份来自幼年时期的匮乏感与未被满足的需求,将在为人父母后,无意识地投射到对孩子的期待上,要求孩子回头照顾自己的需要,并在无意间复制了自己父母的模样。 让孩子充满罪恶感 的情绪勒索 「我的孩子今年就要从高中毕业了,未来想念A科系,但我希望他念B科系。本来两方都相持不下,最后他还是听我的话,勉为其难地选了B科系。但是每次见到他失望的眼神,我就忍不住自我怀疑,我这样要求他,真的对吗?」

一个家长在我演讲后,前来问我问题。我反问他如此要求孩子的原因。他说:「兴趣毕竟不能当饭吃,我担心他将来没前途,所以说服他读B科系比较稳当。」

在孩子的生涯选择上,亲子间总是上演着类似的戏码。孩子们很挣扎,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而父母见到孩子的难过与失望,也是心疼不已。

只是,父母常以「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来代替孩子做决定。尽管看到孩子的痛苦,即便知道父母不该过度干涉孩子的未来发展,但只要想着这是「为了孩子好」,父母心中的天人交战,仿佛就交代得过去。

我常在会谈或演讲授课的各种场合中,听到年轻朋友的抱怨:「我只是要转换个跑道,爸妈就担心得要命。一天到晚要我三思而后行,他们担心的,难道我就没想过吗?」有的说:「我爸妈说,他们很为难。一想到我要转换跑道,就吃不下、睡不着。我说,这是我的人生,我自己负责,请他们不要担心。他们就说:『天下父母心,哪有不担心的?』但是,看到他们担心成这样,我很怀疑自己是否还要坚持下去。」

这就是一种情绪勒索,透过让孩子的内心充斥罪恶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坚持。此刻,父母变成了孩子状态(吃不下、睡不着,需要有人安抚照顾),反过来要孩子回头照顾他们的烦恼、恐惧与焦虑。 支持孩子走自己的路 真正「为孩子好」,不是为孩子担心、操烦,而是让孩子回到孩子的角色,放手追求、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请相信,孩子自出生起,便已具备让自己过得成功快乐的能力了。父母的任务只是催化孩子将这些能力充分地展现出来,而非左右孩子如何使用这些能力。

父母对孩子的爱,若是带有过多的焦虑、恐惧或担心,往往来自于成长过程中的创伤经验,或者未被满足的需求,以及一些未能完成的缺憾。这些问题该由大人自己去处理,而非投射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承担,甚至无意间成了父母的照顾者,而无法将自己的人生活得更好。

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一直回头看着父母,如何将心力聚焦在眼前的挑战,又如何全力以赴地追求成就呢?

父母唯有安顿好自己的内心,才能拥有足够坚实的力量,支持孩子的成长。请用个成人的心态,照顾好自己吧!如此,孩子便能毫无罣碍地充分发展人生,长成自己真正的模样。

★本文经圆神出版社授权,摘自《受伤的孩子和坏掉的大人》★哪一种关系,最令孩子感到痛苦?不是霸凌、不是成绩,而是每天密切互动的大人!

您有满腹妈妈经、爸爸经想大声说出来吗?《ETtoday新闻云》亲子版欢迎您来分享育儿心得,灌溉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来稿请寄「parenting@ettoday.net.tw」,并请注明「个人简介」。本报保留筛选、修改权限,文章登出不另行通知,不便之处敬请见谅。

★更多孕儿婆媳、婚姻相关话题(报喜文、集气文、抱怨文等),欢迎加入「欧腻的育儿妈妈经~姐就是要碎碎念脸书社团一起交流讨论,也欢迎大家秀出任何宝宝照、怀孕照、个人美照跟脸友分享。★ 版权声明:图片为版权照片,由CFP视觉中国供《ETtoday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CFP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