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射弹道飞弹助攻 陆跨第二岛链
2019年10月1日,解放军3架轰-6N现身大陆「十一」阅兵。(人民视觉)
国际间知名的维珍轨道公司研制的「发射器一号」(LauncherOne)空射液体运载火箭25日进行试验,由飞行在太平洋上空的一架改装后的波音747飞机发射,虽火箭发射后发生故障导致失败,但颇有测试空射弹道飞弹的味道。而在技术上,解放军空军装备多款空射巡弋飞弹,以及能够进行长程防区外打击的轰-6K长程轰炸机后,解放军长程航空兵已经能对包括第二岛链在内的假想敌目标展开打击。
从技术上来看,中国发展空射的弹道飞弹武器,以弹道飞弹武器的高速来提升突防效率,是相当正确的选择。从战略角度,长程轰炸机及配套的空射弹道飞弹组成的战略核威慑力量,第一次填补中国「三位一体」核力量中空基核武器的空白。未来中国空基核力量的中坚轰-20使用部队与相关运作,都会装备空射弹道飞弹。
作为一款空射运载火箭,「发射器一号」的主要卖点并不是先进。设计上能把300公斤的酬载,送到500公里的近地轨道,或把500公斤的酬载,送到230公里高轨道上的运载火箭,使用大型飞机充当其第一节发射器,尺寸和重量上都能做得比较小,只要两级液氧发动机的结构就行。
波音747在冷战后期就曾作为美国空军各种空基战略威慑武器平台,在机体内携带多达4枚空射弹道飞弹。如今只挂一发火箭的虽然简陋,但加上运载火箭和弹道飞弹现实感也强。
「发射器一号」技术并不复杂,因低成本优势成为民营航太研发的对象。美国在20世纪末一度计划以GAM-87空射弹道飞弹作为空射战略核威慑的核心力量。GAM-87在60年代初多次试射中失败,加上巨额开支,在1962年放弃。
不易被跟踪 生存性高
空射弹道飞弹一度受青睐,在于50年代的陆基弹道飞弹体积庞大、射程有限,发射前耗时几个小时进行加注液体燃料,以及氧化剂准备时间长、反应速度慢,在先发制人的核打击过程中容易暴露意图。在空中发射的弹道飞弹由于载机本身机动性,难被有效跟踪和反制,具备更好的生存性。
50年代末研制的几款空射弹道飞弹为进一步加快反应速度,使用当时还在试验状态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到GAM-87首次成功试射的1962年,美国空军「义勇兵1」固体洲际弹道飞弹开始进入加固式发射井内实战部署,而使用潜射弹道飞弹的「乔治.华盛顿」级战略核潜艇,更是在1959年就进入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