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庙棂星门遗构t出土 现地保留供民众参访
国定古迹孔庙棂星门遗构出土,现地将保留供民众参访。(曹婷婷摄)
文化局长叶泽山(中)陪同秘书长吴欣修(左)到孔子庙棂星门遗址进行会勘。(曹婷婷翻摄)
2013年,台南孔庙大成门前的榕树因病枯死,于清整枯木时发现根部包覆砖造结构,经参考学术论着并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会勘,初步研判疑似为棂星门遗留建筑结构。
随着棂星门遗构出土,12日下午,文资处处长林乔彬及文化局长叶泽山陪同秘书长吴欣修到孔子庙棂星门遗址进行会勘,吴欣修表示,孔子庙棂星门遗构是台南重要古迹,确认将朝现地保留展示方向规画,但雨季会遇上积水等问题,展示范围及方式,仍待进一步讨论。
文资处指出,疑似棂星门的遗构系于今年11月上旬开始调查,发掘完成后,文资处陆续邀请李德河、林会承、张嘉祥、黄富三、傅朝卿等知名学者现勘协助判读。经研判,遗构与泮池相对位置、对应大成门中轴与面宽关系,符合1777年蒋元枢《重修台郡各建筑图说》台湾府学图中棂星门座落位置与平面尺度,因而判断本遗构确为清代棂星门之遗留。
「棂星门」为孔庙中轴第一进门厅之称呼,「棂星」指主导文运和功名的星宿。台南孔子庙的棂星门最早建于1718年,在此次发现遗构之前被认为已不存。
吴欣修表示,有关在孔庙发现棂星门遗构,因挖掘后,发现有早期(1718年)的建物混在其中,现今就全部开挖或部份开挖及建材比对的问题,市府仍须广纳专家学者意见,做出最佳的决定,目前广泛意见是希望现地保存,若现地保存,就必须审慎评估遗构的维护问题,找出最适当的保存方式。
文化局长叶泽山表示,委托成大土木系李德河教授进行雷达透地后,发现地面下方确有类似围墙与地基的建物,11月正式开挖。比对清代时期绘图确定现场出土长约20公尺、宽约1.1公尺的砖墙,是当年棂星门的地基,原本在树头下方高约2公尺的红砖是棂星门的墙面,是清代红色的土朱壁,现场大致仍保持完整。
文资处处长林乔彬表示,棂星门是孔庙建筑的中轴第一进门厅,棂星乃指主导文运和功名的星宿,有保佑得士之意,根据历史记载,台南孔庙棂星门建于1718年,1777年曾北移改建,而根据日人山田孝使所着「 台南圣庙考」,1917年台南孔庙改建时,将残破的棂星门夷为平地,也就是目前看到的样子。
此次国定古迹重要的遗构出土意义重大,未来可能会保持部分出土进行展示,让民众了解孔庙棂星门最早的样子,文资处也正在研拟商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