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黑/花掉的是钱,没花的是纸,纸放久了就成遗产!

▲钱有两种,花掉的是钱,没花的是纸。(图/记者张一中摄)

文/老黑

有次应邀到证券公司分享旅游经历,那段时间股票市场跌跌不休,会场气氛颇为凝重,总经理开场致辞时还借机为大家加油打气

演讲结束和几位留下来的同仁聊天,其中一位说:「你去一趟南美洲一两个月,花二十几万,虽不便宜,但完成许多人心中的梦想,而我有一堆客户,什么事也没做,股票一天就可以赔几十几百万,这笔帐真不知道该怎么算」?

另一位说:「不管了,我要跟老板请一个月假,我今年55岁,过去几十年,股票涨也好,跌也好,我都忙得跟狗一样,想旅行不是没钱,是没时间和心情,现在再不去只怕以后也去不了,老板如果不准假,干脆考虑退休」,最后还加上一句「他×的」表示决心

类似反应我听过不少,当然不是每个人都爱旅行,但不管心愿是什么,要实现除了钱之外,还要时间和健康,钱来来去去,时间和健康一去不返。像某些股市名人一样,放着万贯家产不花,成天泡在号子里玩数字游戏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周围这样的人还真不少。

说穿了,道理其实很简单,所谓:「 钱有两种,花掉的是钱,没花的是纸,纸放久了就成遗产!」

金钱观大不同

世界虽然早已是平的,东西文化依然有许多本质上的差异,也因此造成许多行为上的差异,其中很明显的一项,就是对金钱的看法。

钞票人人爱,这点没有东西方的区别,区别在于对钱的使用方法。一般来说,西方人在达到一定物质水平后,会转而追求譬如:干净环境、悠闲生活、兴趣嗜好和心灵提升等不是那么显露于外,可以被外人看见的东西,对成功人生定义,除了财富名声之外,也考量家庭、健康等其他面向,尤其注重自我实现。

东方人在达到一定物质水平后,追求的通常是更高的物质水平,例如更大的房子,更快的车子,更高水准的子女教育,更多的银行存款等。努力大都以得到外界认可为出发点,从念书求学到成家立业都是如此,习惯用看得见的财富名声作为判定成败的标准,以致于虽然许多人不喜欢有钱人,但人人都想成为有钱人。

东西方对死亡的态度也影响用钱的方法,西方人不避讳面对死亡,年轻时就开始考虑人生终点,自然形成在生命有限的前提下设定合理目标,然后把钱花在能帮助自己完成人生目标的地方。也就是说,钱对他们来说是工具,不够不行,但多了也没用,所以才会有「 破产上天堂」的说法。

东方人成年进入社会之后,人生目标基本上全都荣华富贵脱不了关系 钱是最主要的追求标的,没有足够,只有越多越好。大半辈子只做和赚钱相关的事,退休后很容易像泄了气的皮球,至于年轻时曾有过的理想和兴趣,不是早已放弃遗忘,就是因为不能赚钱而感觉浪费力气

东方人比较节俭,除了和经济发展程度有关外,更重要的是消费认知上的不同, 东方人即使花钱也经常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譬如买房子第一个考量通常不是生活品质,而是会不会升值,大伙边喊贵边抢买,投入人生大半资产,为纸上身价上涨感到心满意足,却无法真正享受辛苦努力的成果

西方人较没有「有土斯有财」 的观念,消费意识也比较强,赚来的钱大都花掉,或甚至超前消费,因此许多外表状似阔绰的西方人银行帐户却没什么余钱,是东方人眼中标准的「空心大佬官」。

这样区分东西其实过于笼统,其中还有很多差异,譬如印度是东方国家,许多印度人的安贫乐道就跟上述情况大不相同,而西方人为钱财杀人放火也是司空见惯价值观形成有其历史文化背景,无所谓对错,但也没必要把它们视为理所当然,看看别人,想想自己,做最合适选择,善哉善哉!

●作者老黑,原文出于「老黑看世界」,已获同意刊载,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 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