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纸/医纠法到长照法都只是选举工具

作者问纸团队 温耘安

台湾最大奇观莫过于一遇选举,马路就拼命挖,尖峰时刻左一个围栏、右一个坑洞,深怕人家不知道「我在任期内修路有功」,恳请赐票。今年,不晓得大家是否注意到,立法院动作频频,被搁置多年的法案纷纷重见天日,不少法规相继通过。啊!原来是2016年初的立法委员选举将至!

近日,备受争议的法案包括《医疗纠纷处理及医疗事故补偿法》及《长期照顾服务法》。医疗和照护堪称未来的重要产业,随着医学发达,人们从小病到重症无不仰赖医疗科学;面临人口老化,长期照护失能者也对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将来我们都会病、会老,即使身为法律门外汉,也该略知一二,关于医疗纠纷以及长期照护究竟与我何干?

纠法看似完美,但医生这样说

白袍下,任何一个闪神或疏失都是人命关天,家属需要合理的交代和合情的赔偿,那谁来保障医生?保障医生对我们病人的好处何在?

很多时候面对便利的医疗资源,我们不自觉的抱着一种阿桑心态「不懂全信你,错了全怪你」,医疗纠纷也因此居高不下。沟通不良、诊断过程未充分告知,或是医疗或手术疏失不当都是造成纠纷的主因,若医病双方未和解,就进入耗时费力的诉讼程序,完全是双输局面。

此法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的补偿措施,与现存的公基金相似,例如《生育风险补偿试办计划》已经实施三年。妇产科医生透露,妈妈若在生产过程中死亡,妇产科公基金会不究责的赔偿200万,小孩死亡则是赔偿30万。去年,有一位产妇因为羊水栓塞死亡,生产结束后急救无效,医院马上向卫生福利部申请《生育事故补偿金》,第一时间替患者争取赔偿。

纠纷一发生就有机制立即处理,不仅减少诉讼可能也缓和医病关系;在不追究医疗人员个别责任的情况下,以基金支付赔偿,医方能客观的审视自己的错误,而非下意识的防御与解释自己的行为,将资料开诚布公、加以分析研究,长期来说对医疗品质有很大的助益

医院或诊所担心纠纷一旦曝光,生意绝对大受影响,损失更加可观,因此尽其所能和解,提出高额和解金以减少诉讼。过去执行《生育事故补偿金》前,每个妇产科医生都先做问卷、开联会讨论,医生普遍赞同这样的制度,只要从原本医疗保险的费用中支付基金,每个月付出一些,就可以减少面对司法或大笔赔偿的风险;医院也能够有合理的赔偿范围,不至于不计代价为求和解。

法案看似完美,还有哪里不妥呢?医生说,制度可行,但执行时还是要看科别差异,像外科和皮肤科的医疗风险大不相同,若只是笼统的规定所有医生都要缴交相同费用,自然会有人反对。

家有一老,看护哪里找?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长者逐渐衰退、失能,该由谁来照护?目前台湾有超过76万名失能者,各家庭以聘用外籍看护工为主,平均每位失能者需要1.4人照顾。而随着人口老化及少子化现象的恶化,照护需求逐年攀升。

政府将设置《长照服务发展基金》以保障失能人口,额度高达120亿元,法条中规划要提拨「烟品健康福利捐」的款项支撑基金,但这笔每包烟酌收10元的福利捐,原本就用于弭平健保的财务漏洞,现在还得挖东墙补西墙?且根据卫福部估计,开办后的第一年至少需花费600亿元,跟政府预估的支出天差的远,不得不质疑,钱的事情搞不定,政策的可行性何在?

人口高龄化是许多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长照制度在各国也都行之有年。以商业保险为主的英美,还有以提供福利为主的欧洲、日本都有此共识:失能者与老人的照顾应该公共化,不该由个别家庭负担。令人汗颜的是,台湾家庭仍须独力扶老,还以妇女及外劳为主要照护者,若家中人力不足,便会把失能者全权托付给安养机构集中管理。我们的社会福利却完全没有针对这些问题予以协助,反而沦为发钱、发津贴,缺少长期照护最需要的实物给付和服务给付。

冷冻过期的法案,还要请全民吃?

除了医纠法还有长照法,一大堆赶在选举前通过的法案,全都漏洞重重,委员仿佛毫不隐藏地在「拼业绩」,只把国家法案当作选举工具。光是长照法就在立法院躺了四年,四年来失能人口数和照护的人力来源早已改变,雪上加霜的是印尼自2017年起不再输出家事劳工,政府难道不该考量这样的断层要如何补救?而医纠法草案更是延宕十年之久,医疗技术在十年间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判断医疗疏失的标准和赔偿制度也都不合时宜。

看来立委们除了「高抬贵手」让法案通过,也该执行「监督施政」的工作,毕竟面对整个医疗体系和照护结构这样全面的问题,人民的保障靠得不是草草三读通过法案,还需要政府投入资金、落实政策,才能让法律保障人民权力的效益最大化。

●作者温耘安,问纸团队,脸书粉丝团「问纸 wenz」。已获授权使用。《问纸周报》每周印刷发行,夹入四大报纸订阅户中,以提问方式为主,补足报纸资讯不完整等问题。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讨论与声音,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