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后,气候依旧酷热,做好四点,清除体内湿热,还能滋阴养肺

立秋过去很久了,但大部地区的酷热依旧持续,秋老虎的肆虐让我们再次领略了大自然的威力。

那么,酷热的早秋我们该如何养生呢?

根据四时天序,立秋之后,大自然的阴阳之气已经悄悄从“夏长”转变为“秋收”,气机的形式也从升浮向沉降。受其影响,我们人体的气机也会相应地做出调整。

大自然的阴阳气机变化是为了来年的生长做铺垫,人体的气机变化也是为了来年的生长做积蓄。我们有必要乘这个气候依旧温热的时节,好好调理一下自己的身体。

在过去(甚至可以说是正在持续的炎夏)的一个季节里,闷热和潮湿是其主气,受它的影响,我们的体内也积聚了很多湿气和火热,这些湿热之气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可能是湿疹,也有可能是口疮痘痘,也可以是一些身体重乏、食欲不振之类的问题。

很多人以为,立秋之后就是秋天,贴秋膘是秋天养生的主要形式。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贴秋膘——进补之前,我们有必要彻底清理一下体内的湿热之气,那样才不至于出现一补就上火、越补越虚的尴尬。

由此可见,立秋之后,我们要做的是先排出体内的湿热,然后再在秋凉时酌情进补。

如何排出体内的湿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做:

1、吃:吃点折耳根炖梨:

折耳根就是大名鼎鼎的鱼腥草,是传统的清热解毒佳品。在乡下,大家如果有点感冒或者上火之类的活体,诸如咳嗽、小便黄赤之类,就会挖点折耳根回来煮水喝。

进入秋天之后,为了更好地清除湿热之气而不伤肺,我们可以用折耳根清除湿热,加点梨子养肺。

先把梨切成大块,去掉梨核,放入锅里加水炖软,然后加入洗净的折耳根,冰糖适量,大火烧开煮沸两分钟就可以出锅。

出锅后,我们要吃的是梨和汤,折耳根就别吃了,味道不那么友好。但可以留着连续使用,一般煮两次是没有问题的。

折耳根炖梨既能清热祛湿,又能滋阴养肺,既没有了折耳根本身的土腥味,又没有过于甜腻的口感,很适合立秋后气候炎热的时候清热祛湿,每天喝那么一两小杯,身体就会更清爽。

2、刮:刮通膀胱经:

从中医的经络学说来说,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在后背正中夹脊上行,为一身之表。在脏腑学说里,膀胱主管水道的开阖。

所以,立秋后如果能更好地疏通膀胱经,既能促进体内的气血畅通,还可以促进体内毒素排出,诸如湿热之气,从膀胱而出就是最好的途径。

我们可以选择俯卧位,用力刮脊柱两侧肉厚的部位,从上向下运动,也可以把后背分成三部分,从上至下依次刮下来。

如果能保证每周刮通一次,相当于定期打扫环境。身体的精气神、皮肤状况、睡眠以及心态都会得到明显的改善,这实际上就是湿热得以清除,气血更加畅通的体现。

刮膀胱经的时候,我们需要掌握好力度,传统的观点认为“重刮为泄、轻刮为补”,因此,如果觉得湿热太重那就用点力刮,如果身体情况不是很好,那就轻柔一些,以两侧皮肤稍微发红即可。

3、戒:戒吃秋瓜:

在刚刚过去的夏天,各种瓜果蔬菜是我们的最爱,诸如黄瓜、苦瓜、甜瓜、西瓜等等,不但能消暑降温,还能不充水分。

有一句养生谚语说“秋瓜坏肚”,所以,进入秋天之后,即使天气还那么炎热,我们还是应该尽可能少吃生冷瓜果,无论是西瓜还是菜瓜或者香瓜,尤其是脾胃功能不大好的人,更要戒吃。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并非反对吃水果,但秋天吃水果和夏天略有不同的是,尽可能别吃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水果,适当放一会再吃为好,比如苹果、雪梨、葡萄等等,秋季可以适当常吃。

4、补:多吃点补肺的“米”

《黄帝内经》认为,稻米是肺的“谷”,《素问.金匮真言论》: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所以,立秋之后多吃稻米能起到养肺的好处,很多人或许会纳闷,我们每天都吃大米饭,那还需要吃“稻”吗?

立秋之后天气炎热,我们吃“稻”可以这么做,那就是选择谷芽,也就是新鲜水稻发芽后晒干,炒香之后使用。

最合适的方法,就是用炒谷芽和能玉米一起煮,谷芽更具升发之气,而这时候成长的能玉米,更是鲜甜可口,还能健脾、利尿、祛湿、清热。

总而言之,立秋之后,从季节上说已经一只脚踏进了秋天的门槛,但外界的气温依旧很高,只要我们做好上述四点,体内的湿热必然无所遁形,还能起到提前进补、滋阴养肺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