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 《初学者的冥想书》4,冥想三:观情绪
冥想和正念是不是一样的,经常会有读者问我这个问题。其实核心取决于你理解的冥想和正念是什么?二者的关系如何。
冥想,英文meditation(又被称为禅修),英文的词根是medi(拉丁前缀,医,医学),所以冥想本身就是蕴含对人所经历的苦痛、烦恼医治的含义,而如果你所认为的冥想特指对苦的止息,那么或许会蕴含正念(mindfulness)。
而如果理解的冥想只是古老的瑜伽术,或者仅仅是通过音乐、颂钵、瑜伽体式让自己身心放松,那么或许二者会有不同。
本质来说,如果你所了解的方法或修习的内容,是引导你通向智慧和解脱自在的生命探索,培育友善、慈悲、喜乐的心,那么就是一致的。如果只是为了追求平静、喜悦、放松,而忽略内在世界的探索和发现,或许需要重新审视。
《初学者的冥想书》作者是内观禅修大师杰克·康菲尔德,西方最受欢迎的内观禅修大师,哲学博士、作家、心理学博士。擅长于将禅修思想与现代心理学结合,他告诉我们如何以简单明了、循序渐进的方式,从呼吸、走路、吃饭开始,逐步将冥想融入自己的生活。试着掌握这些冥想的基础技巧,你将在这样的过程里逐渐发现——自身所蕴涵的改变生命的力量。
(仅为分享,建议购买原版书籍)
目录
第 1章 古老的冥想艺术
第 2章 为何冥想
第 3章 冥想,从实践中获益
第 4章 冥想一:观呼吸
第 5章 冥想二:观全身感受
第 6章 冥想三:观情绪
第 7章 冥想四:观念头
第 8章 冥想五:宽恕
第 9章 冥想六:慈心观
第 10章 冥想七:食禅
第 11章 冥想八:行禅
第 12章 冥想与社会责任
第 13章 冥想的日常练习
(周一、五连载)
第6章冥想三:观情绪
有人曾言,善与恶的界线将人心一剖两半。并非只有别人心中才存在愤怒、恐惧、憎恶、贪婪与好斗,并非只有别人才是世界上种种问题的制造者,所有人都是参与者,我们也一样。因此,与我们自己最强的能量共处,并于我们的感受和情绪中挖掘慈悲、正念和开放,这是冥想中相当重要的一个任务。
事到如今,或许你已然注意到,心境、意识状态与感受无时无刻不在改变,而它们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经验。因此,你坐在那里,或烦躁,或不安,或恐惧,或快乐,时而坠入爱河,时而陷入沮丧。你可以清晰地看见这些状态如何装点我们的世界。所谓境由心生,若你醒来时就带着愤怒、沮丧等糟糕的情绪,恐怕看谁都会有不顺眼之处;若你正沐浴在爱河中,哪怕遇到车祸也能耸耸肩,“噢,不过是一辆车而已,没什么大不了”。显然,与周围的环境相比,意识和内心的敏锐度、感受与喜好对生活的影响要强烈得多。
当你直接体验情绪时,或许泪水与悲伤都会涌现,你可为它们贴上标签,“悲伤、悲伤、悲伤”,直至它们解决。有些时候,你可能会突然意识到悲伤之下潜伏着其他的情绪,如“孤独、孤独、孤独”。而后,你静静地感受它,直至它发生变化或是离开,最后该做的仍是回到呼吸上。
有许多人以为必须解决了所有问题,我们才能真正开始冥想。事实上,一切问题都是旅途的重要组成部分。何谓好、何谓坏,我们对此有太多的看法,却从未真正明白。有些时候,全然体验某种我们不欢迎的情绪(如愤怒、憎恨),能让我们走向自己需要学习的功课。举例来说,若你能深入研究且不加判断地接纳自己的愤怒,就等于迈出了了解它的第一步,开启了通往更深层的宽恕之门。
某个下午,我在草地上做“lah-dee-dah”冥想,脑海中杂念纷飞,只偶尔能回到呼吸上,享受这安静美好的当下。突然之间,一只苍蝇落在我脸上,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走它,这个小东西让我痒痒的,很不舒服。但转念一想,“嗨,以前我总是教导别人要观察这种感受,现在机会来了,让我和它好好待在一起吧”。于是我调整为更加挺直的坐姿,开始体验那份感受——“痒、痒、刺痛”——直至那只苍蝇滑到了我的鼻尖。天气很热,而我的鼻孔很湿润,它可能正是被那股湿润的气息吸引而来。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我决定与这个感受共处。但没过多久我就开始害怕,害怕自己会一不小心就把它给吸进来,小东西会在我的鼻孔里爬呀爬,最后卡在里面。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腹部在颤抖,静静地看着那股恐惧慢慢升起,以细微的脚步一点一点地从鼻尖逼近。
苍蝇足足停留了十分钟,有趣的是,这段时间内我的计划、税单、异想和担忧悉数消失。除了那些细微的脚步外,再无其他声音。在这十分钟结束时,我更加心无旁骛,也更加切实地活在当下,哪怕去寺院闭关一个月也不曾有这般效果。
许多人在冥想中最先体验到的是欲望,或者说是一种“渴求意识”,有时我们称之为“如果心态”。你坐在那里,跟随你的呼吸,突然之间脑海里冒出一个声音,“要是我能吃点什么多好”,“要是这里更暖和该多好”或“要是再凉爽些就好了”,“要是我有一个更棒、更舒服的坐垫,那就太好了”。这种意识的问题在于,即使你得到所欲之物,它依然无法停止——“好,如今我有了一辆很棒的车,我想要更多的钱”。总是有某些事物我们此刻并未拥有,而我们是如此向往拥有它,希望借此满足自己永不餍足的渴望。
冥想中处理欲望的方法与处理身体感受的方法是一样的。压抑无用,它只会以其他方式卷土重来。此外,被它牵着走也绝非明智之举,那只会将自己锁进欲望的牢笼。因此,最好别去压制它们,但也别跟随它们。
不妨利用你的欲望获取洞见与理解,并从中学习如何在与它的博弈当中找到些许自由。当欲望升起时,请坐下来为它命名,“需要、需要”或是“欲望、欲望”。不妨仔细审视,感受它究竟是什么。若是饥饿感,那么它源于何处?肚子、舌头、大脑,亦或是内心?通常我们觉得饥饿,真正的起因是我们内心的孤独。
在你的人生中,或许是你第一次这样做——不追求欲望的及时满足,而是静静地坐在那里,感觉它并观察它的本质。你将看着它浮现,感觉它,为它命名,最终看着它消失,然后看见下一个欲望的升起。由此,你看见了欲望的无常,明白无须对所有的念头或欲望作出回应。如何处理升起的欲望,选择有许多种,了解这一点能让你发现一种全新的自由——你不必成为欲望的俘虏,你有能力选择一种新的方式回应它。
所以,当这种需要感又来骚扰时,你要怎么做?首先要明白一点,无论它说的是什么,本质从未变过。瞧见了它,不妨就替它取个名,就像你为身体感受命名时所做的那样。请不要急于追求欲望的及时满足,无论那欲望或渴求是什么,都不妨贴上标识,然后安静地坐在那里仔细体会。你可以将它命名为“需要、需要、需要”或是“如果、如果、如果”,然后去感觉它的能量究竟是怎样的。如此一来,在饥饿感光顾时,你就拥有了选择权,能够自己决定是否要起身打开冰箱门。某些时候,或许起身才是正确的做法,而其他时刻,你将认清这种需要的本质,并在它出现时找到一个恰当的方式避免为其所裹挟。
一旦你了解到何谓欲望或需要,你就会看见,头脑的种种作为简直像一个在迪斯尼乐园玩耍的孩子:“我要那个糖果,我想骑木马,我要那个玩具。”在冥想刚刚开始的时候,头脑依旧是孩子气的,想要这个想要那个,想要许许多多。你可以选择继续坐着,好好地了解它。无须与它怄气,不妨就这样静静地看着它的活动,然后在其中找到某个休息之地。
你坐在那里,自然地与呼吸共处,突然之间,头脑开始口吐怨言:“我不喜欢这个。我不要它。让它滚开,我讨厌它。”你会逐渐感受到渴求意识的对立面,不妨向生命中这股伟大的力量鞠躬。这里是渴求意识,而此刻它的反面也出现了——厌恶、愤怒、恐惧,那些我们的大脑企图评断或推开的意识经验。评断也算是厌恶的一种,“那很糟,你做错了”;恐惧亦然,“我不想体验,我不喜欢”;而厌烦亦属此列,“我不想待在这里,但愿此刻老天能给我另一种体验”。从本质上来说,这一切都是某种对抗状态。
如你之前处理欲望一样,若你被厌恶、恐惧与评断抓住,你就很难与它们共处。往往你尚对它们毫无了解,就在无意识中将之付诸实践。若要在冥想中处理它们,关键就在于要面对它们。在你意识到它们的升起时,不妨拥抱它们,而非急于跟随或推开它们。因此,倘若你正处于愤怒之中,那就允许自己愤怒好了,不妨坐下来,为这个感觉做标记,如“愤怒、愤怒、愤怒”。而后,你会渐渐明白体内的愤怒究竟是怎样,那是什么样的一种能量,又如何改变了你的呼吸。我们普遍会体验到“热”,而你可以继续深入:它到底是令人愉快的,还是令人痛苦的?
当你留意到某种情绪(如愤怒)的升起,不妨试着去辨认它出现之前的特性。愤怒往往出现在受伤、恐惧与失落之后。若你能感觉到这一点,你就能发现,你对自己对他人所怀有的友善与慈悲都太过稀缺。在感受到恐惧、痛楚或伤害时,通常我们的反应都是愤怒,若我们能承认这份愤怒、觉察它的起源,并以意识之光照耀其上,那将更具疗愈效果。
同理,你也可以这般觉察你的判断。在静坐时发现自己意识溜号,于是你说:“我不该神游,我要做的是和呼吸共处,这样是不对的。”然后,你又说:“我也不该这样评断自己。”而这恰恰又是一种评断,于是你说:“我不该去评断它。”用不了多久,成串的评断就如吐泡泡般不断涌现。那么,究竟该怎么做呢?不妨坐在那里,向它鞠躬,告诉自己:“噢,这颗热爱评断的心,在每个人的胸腔中跳动。”
另一种我们竭力逃避的情绪是恐惧。有这样一个关于纳斯鲁丁的故事,他吹嘘说自己曾令一整个部落的贝都因人狂奔不止。于是朋友问他究竟采用何种手段,驾驭了这些野蛮嗜血的贝都因人,纳斯鲁丁回答说:“很简单。我开始跑,他们就跟在我后面跑。”恐惧也是以这种方式起作用的,我们逃得越远,恐惧越容易发现我们的踪迹。
在冥想之中,若恐惧升起,不妨使用之前学会的那套,静静坐在那里,为它命名,“恐惧、恐惧、恐惧”。如此一来,你可能会开始觉察身体的感受——它如何影响了你的呼吸?它是拓宽还是收窄了你的意识领域?之后的某一天,你坐下来时恐惧来敲门,你就能够认出它:“噢,这是恐惧!我认出你了,欢迎归来。”长此以往,恐惧似乎已经成为一位朋友。
还有一种常见的能量是睡意。某些时候,你刚刚坐下,睡意就开始袭来,于是你开始打盹。引起困倦的因素有许多,譬如,我们是如此忙碌,一旦有机会静静坐着,身体就会说:“我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息,成天东奔西跑。”不妨将此看作身体的提醒信号——我们该好好休息了。若睡意确实过强,你可以睁开眼睛,然后站起来,以站立或散步的方式继续冥想。
在其他的时候,睡意并非源于未曾得到充足的休息,而是由于你的身体在冥想中变得很安静,它还做不到同时保持安静与警觉。当此情境,你该做的是尽量挺直脊背,睁开双眼接受更多的光亮。此外,深呼吸也是不错的选择。以之前向评断、愤怒、渴求鞠躬的方式了解睡意,不妨这样告诉自己:“噢,这就是睡意……困了、困了、困了。”然后觉察一下,它做了什么,又能持续多久。有时它就像一场薄雾,只笼罩一小段时间,很快消散;有时却很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对抗所发生的事——那都是些自然的能量,源于你的意识与内心,它们一样可以被纳入你的修行中。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睡意的对立面吧——不安与担忧,你可以深入观察不安究竟是怎样一种感受。诚然,我们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而在不安、孤独、厌烦袭来时,我们会做些什么?起床,看电视;与朋友通电话;或是其他分散注意力的方式。我们几乎将全部的生命用于逃避——逃避孤独、逃避厌烦、逃避不安、逃避恐惧。若在冥想中遇见不安,贴上“不安”的标签,然后去感受它,如此即可。
在格外强烈的不安感面前,你该怎么做呢?你大可以继续静坐,告诉自己:“OK,杀了我吧,我将是史上第一位因不安而死的冥想者。”哪怕你觉得自己即将死去,坚持坐下去,不安也会消失。它们之所以如此强大,恰恰因为我们对它的抵抗过于激烈。一旦你能接纳它们,它们就会逐渐失去力量;而与之对抗,则会令它们变得格外棘手。
除却它们,疑虑也是冥想中的常客之一。“静坐实在太难了,我做不到”、“我总是神游”、“我太年轻,应该等成熟一点,再来做这个”、“我年纪太大,要是年轻一点就好了”。或许你替自己下了结论——这些都是错误的冥想方式。所有的念头都喋喋不休:“我不能保持原貌,我必须改变。”在疑虑面前,你该怎么做呢?很简单,朝它们鞠躬即可:“噢,这颗充满疑虑的心,在所有人的胸腔里跳动。”你要做的,只是看着它来去。
疑虑亦可分为两种。其一是“小怀疑”,譬如“太难了,时机也不对,我做不到”。而另一种则是“大疑问”,涉及到“我是谁”这种终极问题,叩问内心、头脑和意识的本质,那是一种引领我们走向领悟的疑问。
当然,你在静坐中所体验到的也并非只有困难,爱、幸福与狂喜同样会来拜访。不妨一一为它们命名,关键是别去压制它们,带着觉察、智慧与善意朝它们敞开。我们切断了与生命中太多事的联结,如今,就让我们凭借冥想与专注来了解它们吧!
你或许会发现,当你为某种心情或情绪贴标签时,一般它们不会持续多久。思绪刹那生灭,心情次之,生理感受再次。在大多数情况下,每分钟会有2~3种不同的感受涌起。若以标签标识,你将发现感受的转瞬即逝。
或许你要问——如果感觉异常强烈呢?譬如,当你坐在那里时,积压多年的悲痛忽然在心底爆发,忍不住流了许久的泪。答案是:没什么。冥想的主题有时是睡意,有时是眼泪与悲伤,有时则是快乐。无论是什么,让它们自由来去即可。所谓“守得云开见月明”。云彩消散方能彰显天空的清明。对于冥想中出现的任何感觉,你都无须害怕,不妨把它们变成修行的一部分。我的老师曾言,若你不曾痛哭,你的静坐或许无法长久。
在冥想的第三阶段,依然要保持一个舒适的坐姿,然后挺直脊背,让双眼阖上或微微张开。注意力的核心仍然是呼吸,请尽可能细心地感受它。若身体上的感觉过强,不妨为之命名。若被声响打扰,如一辆吵嚷的汽车、某人的咳嗽,不妨标记一下“听、听”。不要就这声音是好是坏来编故事,单纯地听,直到声响消失,再回到呼吸上。不妨借机看看,自己是否能够识辨那些强烈的情绪或感觉,如爱、欲望、愤怒、满足、不安、怀疑等。若有强烈的情绪出现,可以先放下呼吸,尽可能全然地去感受它们。渴望、专注、恐惧,那种种情绪与感觉究竟是怎样的,不妨在它们出现时好好地体验,温柔地标记,它们停留多久就与它们共处多久。在它们消散后,回到下一次的呼吸上,试着觉察当下的状态——或许平静已然变成沉着,悲伤已然转变为恐惧。不管怎样,在这一切过程中,都要试着专注于呼吸、身体、周遭的声响,专注于你自己的内心活动。
连载合集
感谢您愿意花时间来进行正念阅读
祝您平安,幸福,喜悦,自在!
也欢迎分享给身边有需要的朋友、伙伴
更多正念实践和练习
欢迎加入每天清晨正念练习群组
拥有更多觉察、发现和调整的 能力
(请注明申请加入正念练习群)
内容引用: 杰克·康菲尔德/文, 唐唐/译 ,编辑小乐
声明:图片只为分享,侵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