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 《初学者的冥想书》1,古老的冥想艺术

冥想和正念是不是一样的,经常会有读者问我这个问题。其实核心取决于你理解的冥想和正念是什么?二者的关系如何。

冥想,英文meditation(又被称为禅修),英文的词根是medi(拉丁前缀,医,医学),所以冥想本身就是蕴含对人所经历的苦痛、烦恼医治的含义,而如果你所认为的冥想特指对苦的止息,那么或许会蕴含正念(mindfulness)。

而如果理解的冥想只是古老的瑜伽术,或者仅仅是通过音乐、颂钵、瑜伽体式让自己身心放松,那么或许二者会有不同。‍‍‍‍‍‍‍‍

本质来说,如果你所了解的方法或修习的内容,是引导你通向智慧和解脱自在的生命探索,培育友善、慈悲、喜乐的心,那么就是一致的。如果只是为了追求平静、喜悦、放松,而忽略内在世界的探索和发现,或许需要重新审视。

《初学者的冥想书》作者是内观禅修大师杰克·康菲尔德,西方最受欢迎的内观禅修大师,哲学博士、作家、心理学博士。擅长于将禅修思想与现代心理学结合,他告诉我们如何以简单明了、循序渐进的方式,从呼吸、走路、吃饭开始,逐步将冥想融入自己的生活。试着掌握这些冥想的基础技巧,你将在这样的过程里逐渐发现——自身所蕴涵的改变生命的力量。

(仅为分享,建议购买原版书籍)

目录

第 1章 古老的冥想艺术

第 2章 为何冥想

第 3章 冥想,从实践中获益

第 4章 冥想一:观呼吸

第 5章 冥想二:观全身感受

第 6章 冥想三:观情绪

第 7章 冥想四:观念头

第 8章 冥想五:宽恕

第 9章 冥想六:慈心观

第 10章 冥想七:食禅

第 11章 冥想八:行禅

第 12章 冥想与社会责任

第 13章 冥想的日常练习

(周一、五连载)

第1章 古老的冥想艺术

在《初学者的冥想书》中,你将读到那些最为简易、普遍的冥想练习,如“正念”与“慈心观”。

是否真正的佛教徒、是否恪守东方典礼仪式,这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事。掌握该如何冥想并凭借它切实地改善自己的生活,这才是重点所在。不妨花些时间让自己静下来,我们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可以更加慈悲、更有觉察力地活着。而冥想可以滋养这份内在潜能,并让它在我们的生命中绽放。

好的冥想练习有很多种。若要配得上这个“好”字,则必须有助于修习者发展对身体和感受的觉察,对意识和内心的觉察。无论选择哪种冥想方式,关键在于作出选择之后,就该坚持到底。若想学会弹钢琴,就必须付出足够的时间勤加练习,每天花上几分钟远远不够。冥想同样如此。弹琴也好,冥想也罢,任何一门重要技能的掌握都要求我们拥有耐心、坚持不懈,展开系统的学习。

所以,择出与自己相应的冥想方式,然后开始练习吧!务必坚持每天练习,若有老师指导当然再好不过,寻找共修团体也是不错的选择。在不断修炼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渐渐具备了朝当下敞开的能力。久而久之,耐心与慈悲也会与你同在,你终将能全然地敞开自己,接纳当下所发生的一切。

《初学者的冥想书》会将最重要的基础方法呈现给诸位,即“正念”(有觉察的冥想),又称内观(vipassana,这个巴利文词语的意思是“如实看待事物的原貌”)。它是东南亚地区拥有最大受众的冥想方式。这项方法尤其注重觉知,旨在培养我们对一切经验及时的觉察。

之所以在书中介绍这样的冥想方式,是希望能帮助你将正念融入日常生活的所有领域,并向你们展示,如何让慈悲的疗愈之光照耀更多人(当然包括你自己)。修习正念的重点在于向内关照,而非专注于观想佛陀、神灵、一束光、一根蜡烛或是那些神圣的句子。正念能让我们发现如何在行动中依旧拥有一份宁静,哪怕是最寻常的经验——吃饭、走路、接电话,都一样能成为修行。如此一来,冥想就不仅仅是偶尔为之的练习,而是一种存在方式,与日常生活的每一刻同在。

哪怕境遇再糟糕,我们也能全然地活在当下,这就是正念的力量。艾伦·沃兹这样描述生活的艺术——既非心不在焉,亦非紧抓不放,而是敞开心胸,接纳一切,对每时每刻保持高度的敏感,将它们视作全新且独一无二的。

冥想就是怀着好奇与温柔进入我们的生活,探究如何获得觉醒与自由。我们储存着许多关于自己的信念与看法,总是不停地告诉自己——我想要什么?我是谁?聪明还是善良?而这些看法通常来自于别人,我们将之内化并据此生活,却不曾审视它们的局限性。冥想就是去探究新的可能性,去唤醒我们自身的潜能,发展我们的智慧、爱心与慈悲,让我们能够更全然地活着。

①艾伦·沃兹(AlanWatts),1915年生于伦敦,英国哲学家、作家和演说家,深受吠檀多哲学与佛法的影响,最为人所知的成就即将东方的智慧与艺术引介到西方,著有《禅之道》《自然、男人与女人》等书。——译者注

第2章 为何冥想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在佛陀开悟不久之后,他在漫天风尘的路上邂逅了一位旅人。在旅人的眼中,这是一位英俊不凡的瑜伽士,身上蕴藏着惊人的能量,他忍不住开口询问:“您看起来如此与众不同,到底是谁?天使还是天神?”

佛言:“既非天使,亦非天神。”

“或者您是诸天神祇中的一位?”

佛言:“非也。”

“那您是哲人还是巫师?”

佛言:“都不是。”

“好吧,您是人吗?”

佛言:“也不是。”

“那您究竟是什么?”

佛陀这样答复他:“觉者。”

“觉者”二字,道尽佛法精髓。“佛陀”本是梵语,意为“觉醒之人”,即成为一个了悟生死本质,“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

冥想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成为佛教徒、禅者或灵性之人,它仅仅是邀请我们唤醒自身的觉醒潜能。或许正念、活在当下、慈悲和觉醒,这些都是我们坐在蒲团上冥想时的收获,然而,这种觉察力将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予我们以馈赠——编程、打网球、做爱、在海边散步、聆听周围的一切。事实上,觉醒与活在当下是一切艺术的核心。

那么,我们的觉醒指向何处?佛家给出的答案是“法”。在梵文与巴利文中,“法”这个词所指的是宇宙的真理,即宇宙法则,也包括对这种法则的描述。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完全可以立即发现“法”的存在,这一般若智慧与我们共同呼吸,随时随地都能被发现。

所谓觉醒,并不是说坐在那里,等待脚踩祥云的神祇、灵性启蒙或是灵魂出窍的美妙经验降临。唯有放下妄想与记忆,回到当下一刻,我们才有可能发现名为“法”的宇宙真理。只消做到这一点并保持细致的觉察,我们就能于生活的每一处发现法的特征。

“无常”乃是冥想中“法”所显露的第一个特征。《金刚经》中有这样的句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越是安静,越是仔细观察,你就越能了悟:自己所见的一切皆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

一般而言,似乎我们所经验到的一切都是稳定不变的,包括我们的性格、周围的世界、情绪和念头。这就好比看电影,从本质上来说,那只是银幕上光影的闪烁,我们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若你能观察得更仔细些,就可能发现电影其实是一系列静止的画面。先是一幅出现,然后是几不可察的细小间断,再是另一幅出现。

生活亦是如此。万法无常,变化不居。一切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看穿这一点并不需要多少禅修基础——你能让某种情绪一直持续下去吗?生活里又有什么始终不变?

这就引出了“法”的第二个准则。一切想要事物停顿于此、再不改变的执着,都只会给我们带来失望与痛苦。这并非上天的惩罚,而是事物的原貌,是如万有引力一般不可否认的事实。哪怕我们对事物的某种状态再执着,也无法阻止它的改变。生命是一条河流,万事万物皆在变更,若想紧抓什么不放手,我们将蒙受更多的苦难与失望。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当我们开始领悟这一自然法则,也该意识到有必要作出改变了。最好多多培养“无常的智慧”——所有事物都处于变化的过程中,不妨跟随这种改变,接纳事物的不确定性。冥想能教导我们如何放下,如何安住于变化之中。一旦得窥“无常”的真谛,明白执着会带来更多的苦楚,我们就会意识到,放松与放下才是生活的智慧。我们也将意识到,在这一场生命之舞中,利害、得失、毁誉、苦乐皆是与生俱来的一部分。放下并非意味着漠不关心,而是以更加灵活、明智的方式予以关怀。

在冥想之时,不妨带着一份关爱、一份尊重,将注意力放到身体上。当我们抛出这样的问题:“身体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能够看见它的成熟、衰老、染病乃至死亡。冥想能让我们直接感受身体的状态,紧张、疲惫或是活力四射。有时我们的感觉很好,有时却仿佛受了伤;有时感觉很安静,有时却很焦虑。在这样的冥想中,我们终将意识到,自己并不真正拥有这具身体,只是在其中暂住一段时间罢了。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这段时间内它都一直在变化。头脑与内心亦是如此,它们不断地在希望与恐惧、悲伤与喜悦中起伏。若我们继续冥想,就可能领悟希腊奇人佐尔巴(Zorba)所言的“灭顶之灾”。与其陷在趋乐避苦的困境中,不如去挖掘内心的力量:它完全有能力容纳这一切,而我们也有能力更加全然、自由地活在当下。苦也好,乐也罢,一切都将过去,一切都会消散。当我们明白这一点,就能发展出内在的那份坚定。

因此,冥想是为了洞悉生命的法则。觉醒要求我们将注意力从奔腾不息的思维和念头上拉回,转而放在身体与感觉之上。不妨观察身体与大脑的运作模式,然后以更加智慧的方式与之建立关系。而这一内在工作的核心,是对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的身体、大脑和内心时刻保持觉察与专注。此即“正念”,一种心无旁骛且值得尊崇的专注。

对我们生活的所有领域,凭借静坐所发展出的正念都将有所助益。若在吃饭时运用,你会听见各种声音在飞舞,肚子说“饱了,不能再吃”,舌头说“水果太美味,让我多尝尝”,眼睛说“那儿的甜点我还没试过呢”。或许妈妈此时会说:“先把盘子里的东西吃干净。”凭借正念,你可以听见内在各种不同的声音,也可以以全然地觉察去聆听自己的感受——所有愉悦、不愉悦和中性的经验。你会逐渐领悟,无须为痛苦而恐惧,亦无须执着于快乐。“事情应该如何”,这种信念往往会限制我们,而冥想会让我们明白,趋乐避苦既无法带来平和,也无法带来幸福。事实上,它们终究会改变,不以我们的意愿为转移。紧抓自己所喜欢的,推开自己所厌恶的,这样的做法只会招致更多的苦楚。

冥想有助于我们发展对身体和感受的觉察,一种自然、敞开、不带任何评判的觉察,不妨逐渐将这种友善而开放的觉察带入一切心智活动。我们得学着去理解并信任无常的法则,那意味着如实地看待世界的原貌。如何让这一切与慈悲、善良和智慧相联结,答案会在过程中自动浮现。

感谢您愿意花时间来进行正念阅读

祝您平安,幸福,喜悦,自在!

也欢迎分享给身边有需要的朋友、伙伴

如果你也想放弃自我的偏见和喜恶

放手让生命本身来执掌人生之舵

亦即臣服于生命‍‍‍‍‍‍‍‍‍

欢迎加入正念练习和交流的群组

拥有更多觉察、发现和调整的能力

(请注明申请加入正念小群)

内容引用: 杰克·康菲尔德/文, 唐唐/译 ,编辑小乐

声明:图片只为分享,侵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