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 《初学者的冥想书》5,冥想四:观念头

冥想和正念是不是一样的,经常会有读者问我这个问题。其实核心取决于你理解的冥想和正念是什么?二者的关系如何。

冥想,英文meditation(又被称为禅修),英文的词根是medi(拉丁前缀,医,医学),所以冥想本身就是蕴含对人所经历的苦痛、烦恼医治的含义,而如果你所认为的冥想特指对苦的止息,那么或许会蕴含正念(mindfulness)。

而如果理解的冥想只是古老的瑜伽术,或者仅仅是通过音乐、颂钵、瑜伽体式让自己身心放松,那么或许二者会有不同。‍‍‍‍‍‍‍‍

本质来说,如果你所了解的方法或修习的内容,是引导你通向智慧和解脱自在的生命探索,培育友善、慈悲、喜乐的心,那么就是一致的。如果只是为了追求平静、喜悦、放松,而忽略内在世界的探索和发现,或许需要重新审视。

《初学者的冥想书》作者是内观禅修大师杰克·康菲尔德,西方最受欢迎的内观禅修大师,哲学博士、作家、心理学博士。擅长于将禅修思想与现代心理学结合,他告诉我们如何以简单明了、循序渐进的方式,从呼吸、走路、吃饭开始,逐步将冥想融入自己的生活。试着掌握这些冥想的基础技巧,你将在这样的过程里逐渐发现——自身所蕴涵的改变生命的力量。

(仅为分享,建议购买原版书籍)

目录

第 1章 古老的冥想艺术

第 2章 为何冥想

第 3章 冥想,从实践中获益

第 4章 冥想一:观呼吸

第 5章 冥想二:观全身感受

第 6章 冥想三:观情绪

第 7章 冥想四:观念头

第 8章 冥想五:宽恕

第 9章 冥想六:慈心观

第 10章 冥想七:食禅

第 11章 冥想八:行禅

第 12章 冥想与社会责任

第 13章 冥想的日常练习

(周一、五连载)

第7章冥想四:观念头

在静坐逐渐深入时,人们常说:“我太容易在念头中迷失,我该怎么做。”之前我们已然获悉,欲求、不安、疑虑、恐惧、厌恶等诸种情绪皆会升起、皆会消散,而我们可以向其鞠躬,将之视作冥想的一部分。这种方式同样可以用来处理大脑的活动——我称之为“思想工厂”,它不断地讲故事,不断地制造出计划、记忆与幻想。冥想的任务很简单,即觉察思想工厂是否陷入了计划、回忆或其他工作中。不妨用一到两个词来标记它们,如“计划、计划、计划”,通常这样一来,它们都会逐渐消融。之后,你就可以回到下一次的呼吸上。

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陷入了过去。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某天,圣愚纳斯鲁丁去银行取钱,被人问起:“你能否认出自己?”他从口袋里掏出一面镜子,瞅了瞅,答曰:“嗯,那无疑就是我。”而这正是静坐时你的大脑所做的事。它孜孜不倦地重叙过去、勾勒未来。一段时间后,它们会勾出你的厌倦,关键是不要轻易地评断这些故事,不妨试着去看清——它们并不是真实的,我们出于某些原因不断编织着故事,而它们与当下这一刻没有任何联系。所以,像接纳“记忆”或“计划”一样去接纳它们吧,然后再次回到呼吸上。

就根本而言,走神的频率和念头的持续时间无关紧要,它们都是不可控的。而真正重要的是你醒来并意识到“噢,我一直在思考”的那一刻,此前昏沉了5秒钟也好,5分钟也罢,这一瞬间能让一切截然不同。因为它赋予了你选择的机会——是继续迷失在念头中,还是选择回到当下。不断地选择后者是一种锻炼,指向觉醒,指向带着觉察活在当下。

那些不断重复的故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有些故事反复侵袭,堪称冥想十大高频曲调。你坐在那里,然后唱片缓缓转动,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述同一个故事。若持续遭遇某个念头的骚扰,不妨为之取名,如“计划”、“回忆”——它不断地出现,往往是作为一种信号,提醒你有必要留意并接纳某些东西。或许是一份失落,或许是一份爱,或许是一份创造力,它们在呼唤你的关心、你的接纳、你的认同和肯定。

所谓“创造性的袭击”也可能降临,那意味着在你静下来时,某些深沉之思或酣眠之物会逐渐苏醒,浮出水面。你也可以花些时间与这些洞见共处,但它们太容易占据大脑,这样做并不值得鼓励。最好放空大脑,让一切事物离开,包括那些充满力量的洞见。在静坐结束后,你有大把的时间与它们厮磨。在冥想中洞见的出现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但请记住,你的冥想具有目的性,过分聚焦于洞见并非上选,不妨这样告诉自己——先继续静坐吧,静坐结束后再去思考。

所谓念头,就是你与事物之间的联系。痒、雨滴声、膝盖的疼痛,如此种种皆是直接感受。它就是一次瘙痒、一记声音、一种疼痛。然而,一旦疼痛出现,你就会开始思索:“它到底要持续多久?”一旦听见雨滴声,你就开始犯愁:“明天会下雨不?”或许一旦瘙痒感出现,你就开始琢磨:“这里没有蚊子,我为什么会觉得痒?”最先出现的永远是直接的感受,之后才是念头。

若你试图辨认自己的念头,或许会发现它们并不会立刻进入意识层面,而是变得安静。但你若耐心等候,或许突然之间就有一个念头说:“太安静了吧?”那些念头从后面偷偷溜走,假装自己并非一个真正的念头,于是你认为“并没有多少思绪在那里,不是么”。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我们太容易认同自己的念头,而静坐往往是我们第一次真正来聆听内在的涓涓溪流。

不久之后,你开始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些人是图像式思维,寡言少语;有些人是文字式思维,几乎见不到图像;也有些人两者兼备,功能各异,或同步发生,或满是记忆与幻想的画面,或凭仗语言思维规划未来。

你将发现,能被觉察到的不止是呼吸、生理感受与声音,还包括内在溪流的影像、画面与语言——尽管它们多半不曾经过仔细审视。大脑是如何运作的,你怎样才能与之相连——这是冥想能获得的一则重要洞见。第一步是意识到自己有多少时间迷失在思绪中。而在这里,存在两种可能的反应,其一,严阵以待,相信自己的一切思绪与心情,而这样通常只会带来困难与麻烦;其二,从空性、智慧或理解的角度去聆听内心的声音,而非头脑,再作出回应,无须被它们牵着鼻子走。

第四阶段依然强调舒服、挺直的坐姿,在我们开始后,第一步还是回到呼吸上,将其当作冥想的核心。去听,去感受它的起承转合——是长是短,是深是浅?若此时有强烈的身体感受、声音或是情绪,且先放下呼吸,将呼吸时的觉察带入其中,一一为它们命名。

除此之外,还要添上念头这一项。故此,若专注于呼吸时起心动念,甚至强烈到困住你,则不管是图像、言语,还是回忆、计划,皆替它命名,“思想”、“计划”、“回忆”均可。

若是个紧绷或强烈的念头,不妨标记一下,“思考、思考”;若它继续,就继续温柔地做标记,“回忆、回忆”或“计划、计划”,直至它消失。然后回到呼吸上,怀着温和、细致的注意力觉察当下,不要试图改变它。

人们有时会为此困惑,替所有感觉与念头命名似乎并不容易——“这究竟是计划还是回忆?”“这是忧伤还是悲痛?”若它看起来很复杂,最好保证名字的简单性。要么放掉它们,要么以“感觉、感觉、感觉”“思考、思考、思考”来标记它们。一般而言,命名有助于我们觉察到底发生了什么。若它能作出贡献,不妨好好利用;若它不能,就放弃它,好好觉察当下一刻所发生的事。

此时,我们的觉察范畴从呼吸、姿势开始扩展,囊括了能量与生理感受,也包含声音、念头、图像、头脑所创造的故事。由此,我们凭借冥想向一切生命之歌、所有能量之舞敞开。以呼吸为核心,令自己安静、平和,而后怀着善意与接纳,以这份觉察去迎接所出现的一切。如此一来,无论发生何事,皆能成为冥想的一部分。

①圣愚纳斯鲁丁(Nasruddin),阿伯拉传说中最有智慧的人,阿凡提的原型。但对其真实生平并无定论存在,其故事是否真实事迹,难以考证。—译者注

连载合集

感谢您愿意花时间来进行正念阅读

祝您平安,幸福,喜悦,自在!

也欢迎分享给身边有需要的朋友、伙伴

更多正念实践和练习

欢迎加入每天清晨正念练习群组

拥有更多觉察、发现和调整的 能力

(请注明申请加入正念练习群)

内容引用: 杰克·康菲尔德/文, 唐唐/译 ,编辑小乐

声明:图片只为分享,侵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