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看民国名士──鲁迅入室弟子身陷囹圄(十四)
大哥与父亲商量:能不能想办法送小弟去念书?父母不理睬大哥。晚饭桌上,彭父正色:「以后这事不要再说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就是把这个家全卖了,也拿不出十个光洋。
今人已很少知道彭柏山了。1950年代初,彭柏山接替夏衍出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长,沪上文化界无人不晓的「响当当」。
彭柏山(1910~1968),出身湖南茶陵秩堂乡彭家祠雇农,父辈文盲,家穷无片纸,算计日子得靠观察月亮圆缺。娃儿出生只有一个大概日子,无法精确到某月某日。穷乡僻壤的彭家祠,全村20余户都是雇农佃户,无一识字者,居然别称「九甲村」,寄望后辈走出读书人,问鼎三甲。村里人没想到,还真走出一个彭柏山,不仅入了「左联」当了作家,还成为鲁迅入室弟子,多得提携关照。1934年彭柏山身陷囹圄,鲁迅每月向狱中汇款五元。
家境穷困无力向学
1930年代初,还在求学的彭柏山就投身中共。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彭柏山派往赤区湘鄂西,知识分子充实工农武装。再后来,彭柏山进入新四军,「解放战争」期间,陈(毅)粟(裕)「三野」24军副政委,军长兼政委乃赫赫有名的皮定均(中将)。1949年后,彭柏山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上海市委宣传部长。他真正名扬天下,则是1955年被毛泽东钦点「胡风分子」。
但是,若非童年遇到一位山村教师「瓦尔瓦拉」,彭柏山的一生将完全改写。彭父四十多岁瞎眼,失去劳动能力,家徒四壁,全靠母亲接针线活糊口。这样的家境,彭家祠的村境,老彭家本出不了读书人。可是,彭柏山六岁时九甲村出了一个读书人,一位青年从县铁路中学毕业回乡。回村那天,全村涌到打谷场欢迎。不容易呵,九甲村终于有了一位文化人:彭馥渠,有了一粒播撒希望的火种!
彭馥渠在村里张幕设塾,外村听说他学问深,纷纷将孩子送来。不过,每年十块大洋的学费可不是一笔小数,窄门小户望而却步。当时,北京人力车夫每月最多只能挣两块大洋,彭柏山全家一年伙食也用不到十块大洋,彭父自惭,根本不敢探问此事。大哥出村干活,小不点儿的彭柏山光着脚丫跟着傻跑,一直跟到村子尽头,一屁股坐在彭老师塾屋檐下。大哥想他跑累了,嘱他坐一会儿就回去。不料,黄昏落日,大哥荷锄回村,小弟还坐在那里,便问:「你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他摇摇头。大哥再问:「那么,出了什么事情?怎么在这里坐了一天?」他回答:「想听听大家念书。」大哥一言不发拉着小弟的手回家。
回家后,大哥与父亲商量:能不能想办法送小弟去念书?父母不理睬大哥。晚饭桌上,彭父正色:「以后这事不要再说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就是把这个家全卖了,也拿不出十个光洋。他要坐,就让他在那里坐吧,只要吃饭的时候知道回家,不把身体搞坏了就行。」
从此,彭柏山跟着村里孩子一起「上学」。怕人家笑话,上学时远远落在学生后面,放学则提前跑回。几天下来,彭馥渠先生当然发觉屋外有人「蹭课」,走出课堂想问几句。小彭柏山害怕极了,以为先生来问罪,远远逃开。彭老师十分感慨,晚上到彭柏山家,表示免费收彭柏山入学:「这样要读书的孩子,将来会成气候的。好好教他,值得!」全家都不相信会有这样的好事,彭父唤儿子快出来给先生嗑头。不料,还没等他开口,彭柏山就已跑到先生跟前,「咕咚」一声跪下,连连磕头。
正值夏季,家里的鸡刚刚长大,还没来得及下蛋,彭父全杀了,腌成卤鸡,挂在房梁上,只等腌透了送给彭先生。彭父慨曰:「这么大的恩,卖了家当、卖了房子都还不清啊!」
彭柏山知道读书不易,格外勤奋。可他发现下学后,彭先生总是将一些学生留在家里单独辅导,他很羡慕。一天,彭先生又留一个孩子单独辅导,忽见床下有一双孩子的鞋,过去一踢,鞋子会动,原来有人躲在里面!抖抖索索爬出来,竟是免费生彭柏山!彭柏山想这下完了,先生肯定大发脾气,弄不好不再收他为徒。他小脸憋紫,努力不哭出声来。
先生什么也没说,只是领着他回家。到家后,先生跟彭父说:「以后就让孩子在我们家吃饭,住在我柴房后面的小屋里吧!空的时候,我可以多教他一点。早上,让他给我放放牛,平时做点杂事就算了,你们不要给我钱的。」
彭家父母自然千恩万谢。此后,彭柏山每天早上帮助先生砍柴放牛,牛背上、山坡边、水塘沿,抓紧时间背诵课文,在先生家住了整整六年,直至读完私塾。1922年春,在先生资助下,彭柏山考上茶陵县高等小学,三年后高小毕业。
1925年,彭父眼睛全瞎了。一天,坐在门口的彭父远远听到儿子脚步声,高兴极了,高声叫唤长子赶快拿出准备好的爆竹:「总算等到这一天!老彭家也出了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