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理創作者林擠米:就地取材的野炊精神,把自己放進環境、真正理解料理脈絡

曾是餐厅主厨的林挤米,离开管理厨房的日常,现在以料理顾问、菜单规划、外烩主厨、户外饮食体验等多元身份与技能,在全台各处走跳。他擅长野炊,喜欢就地取材;大多时候他不会事先预设或局限料理方向,而是让日常里的钻研随机派上用场。

他的日常累积来自各种资讯爬梳与身体力行,常常走进山林海边、原住民部落、各地的市场渔港,或是在城市里的餐厅和厨房穿梭,探索食材环境和料理文化的故事。

林挤米,本名林稚宗,Jimmy Food Place主理人,擅长野炊与就地取材的料理方式,热爱手工制面。透过观看户外求生节目、走访部落与野外等,发展属于自己的料理方式。 图/刘育维摄影

跟着户外向导的朋友前往万大北溪温泉做户外野炊。 图/刘育维摄影

从开餐厅到自由创作的料理路径

林挤米会喜欢上料理,是发现自己有天份;十几岁时在餐厅准备员工餐时,只要脑中有一道菜的味道记忆,他就能做出记忆中平衡的风味。2020年他结束餐厅nom nom,挑战担任即时人力的「流浪厨师」,穿梭在缺工的厨房,观察不同团队如何运作一间厨房、思考一道菜的制作,企图打破自己做菜的惯性,累积各种专业厨师的风味经验。

两段在他人餐厅工作的经验中,遇到了影响林挤米至深的餐厅老板和主厨,他们经常分享如何有意识地挑选食材,开启林挤米走入田野采集的视野,「他们喜欢研究食材相关的产地、品种、文化、议题,影响了我面对食材的态度和做法。」

在山林、市场、部落累积灵感资料库

林挤米总是走到哪里,就观察到哪里。往山林海边跑时,他会以最短时间观察周遭环境有哪些可用资源,对应到可行的烹调方式;在城市中也处处留心,像是知道哪里有种植香草可以作「城市采集」。他尤其喜欢深夜到第一果菜市场买菜,除了菜源丰富,这个时段相对安静,容易让灵感源源不绝。

在高山向导的朋友带路下,林挤米深入人烟罕至的花莲大礼部落,一入山就是待上好几天,参与当地生活,看住民如何采集与煮食。林挤米说,他不是为了刻意寻找食材、帮料理扣上故事而造访,而是始于好奇与交流的心态。「我希望交流是双向的,而非我单向去寻求。」若收获了能落实在创作的素材和灵感,便是预期之外,「我把自己放到环境里,与在地住民身在同个位置,才能真正理解他们在想什么、为何用这个方式料理,使用这样食材才有意义。」不带着目的性收获的视野,启发林挤米设计出流水凉面、野菜天妇罗等有趣的野外饮食体验。

往山林海边跑时,他会以最短时间观察周遭环境有哪些可用资源,对应到可行的烹调方式。 图/刘育维摄影

林挤米深入人烟罕至的花莲大礼部落,待上好几天,参与当地生活。 图/刘育维摄影

部落料理启发林挤米发展出野菜天妇罗的菜式。 图/刘育维摄影

长期钻研野炊与手工面的田野

「擅长野炊」是许多人对林挤米的印象,他并没有特意学习野炊,那种与身俱来的直觉、本能与偏好,来自在屏东长大的童年,乡下孩子擅长就地取材找乐子,放假时爸爸则会带全家出门野营,在荒郊或路边搭营,烧水煮食。那样随心所欲聚在一起吃饭的场景,是林挤米十分珍贵的回忆,冥冥中吸引他创造自己的野炊方法。

「我对野炊的想像是:假设流落荒岛或深山,能否只用大自然元素和厨师技能,让自己存活?如何将野炊结合自然材料,来改变食物风味?」他上网搜集资料,造访当地,学习辨认适合野炊的材料,运用土壤、木头、石头等做料理实验。像是以陶土包裹食物熟成或烘烤;运用石窑、石板烤肉;燃烧不同植物、释放不同成分让食物增香;或是在山里透过烟熏干燥法保存食物,让时间赋予食材特殊风味。林挤米透过各种试验,创造出令人惊喜的味蕾层次。

「烟熏」是林挤米特别喜欢的野炊方式,他擅长就地取材搭建烟熏窑。 图/刘育维摄影

使用不同材料做烟熏,烤熟食物的同时能带来不同风味。 图/刘育维摄影

偏爱面食的他还为做出理想的面条,长期研究与重制解构。曾企划「10周10种风味的义大利面」,花一年时间走访、吃遍各式面店,研究不同文化的面食做法,将日式拉面、陕西拌面等翻转成「挤米式的义大利面」。并为了创造能够演绎台湾味的面条,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制程,使用「粿粹」创造出口感有如珍珠Q弹的「珍珠面」。

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制程,使用「粿粹」制作出口感Q弹的「珍珠面」。 图/林挤米提供

林挤米非典型田野工作者,而是就生活在田野中,在田野中创作。他认为做田野最关键的是「身体力行、保持乐观」,不事前做太多设定,才能将自己融入当下环境,开放性地接受一切,从中激发更多料理变化的可能。

林挤米的田调现场

空闲时会跟着朋友到部落里住几天,先前造访花莲大礼部落,跟着当地长辈处理部落里的主要经济作物「箭竹」,常见的料理方法是清炒或直接沾盐巴生吃。 图/刘育维摄影

◎责任编辑:胡士恩、林亚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