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港观盘-去全球化趋势下 陆企从中国制造转型中国智造

在中美贸易摩擦、关税、科技准入限制等扰动全球产业链发展的大趋势下,深刻影响全球宏观经济和市场。这些非市场因素的影响不会轻易消失,不仅中国企业,其他的经济体和企业,同样需要准备去面对这些非市场因素、各种限制所带来的挑战,只是中国企业的挑战更是首当其冲。

类似例子如美国总统拜登签署「2022削减通膨法案」,订下电动车减税补助政策每台7,500美元的本土制造门槛,不仅要求汽车本身在美国组装,也要求电池所用的原材料,须有一定比例源自美国本土或美国的自贸伙伴。新规于2023年1月1日生效时,满足条件的电池原材料比例,需达整体电池价值的40%,2027年将进一步提高至80%。

尽管美国政策转趋本土保护,所幸中国未跟随其后,而是继续保持开放政策。例如从2018年开始降低汽车关税,到今年则是进一步废除对合资企业的股比要求,因为只有持续开放,才能吸引更多高品质的参与者,进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效率,且持续开放带来的竞争,也有助刺激产业链本身的升级创新和发展。

中国长期以来凭借低成本劳力和土地等优势,快速融入全球产业供应链体系,在诸多行业形成显著规模和配套优势。但这之中,多数企业分布在中低端环节,产业控制力和影响力偏弱,需加快向全球产业供应链价值链高端的跃升。所幸中国经历多年的经济发展,积累许多优秀的企业,在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上已经具备优势,加上中国的产业链也相当完善,仍有其优势。

以汽车行业为例,中国电动车目前仍有强大产业链优势,今年以来中国汽车已占据全世界电动车产销的60%、电池的70%、电池材料的80%,显示这种规模优势本身已经建立。

产业升级是则另一个当务之急,而透过海外并购,是中国企业积极朝「智造」转型的策略之一。过去这几年,中国企业进行的海外并购,主题已从早期的追求财务收益之目的,转向填补自身在某些产业链、或上下游的缺点和空白为主,收购一些具有一定技术特色的公司,提升自己在整个产业链的服务能力,甚至有很多是在国内已做得很好,就进一步在海外设立更多的运营和布局,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目前中国企业在高端制造方面,已经陆续形成很多产业集群,许多企业计划进一步参与全球产业链,补足自己在产业链上的不足,然后去赋能其他经济体,推升其增长,再从这些经济体的发展过程中抢攻市场,这也是厉害的国际企业发展的模式。当然对中国的品牌来说,存在许多挑战;首先,中国的品牌对全球消费者来说相对较陌生,建立品牌效应并非一朝一夕。中国企业将创造何种经营模式,会继续考验中国的企业,但同时也是另一个契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