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港观盘-疫情下的中国银行业将迎来分化
疫情下没人能置身事外,银行也是。年初至今因疫情造成的供给和需求冲击已对中国餐饮、旅游、制造业等造成负面影响,虽然中国的疫情看似暂时受控,官方也一直鼓励人们回到工作岗位,但人们对于疫情是否卷土重来,及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将遏止消费与投资,经济要回到原本轨道仍需耐心。
国有银行与大部分中小银行净利润与2019年同期相比仍为正增长,但根据2月份标准普尔(S&P Global Ratings)对中国不良贷款估算,如果经济停摆持续较久,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可能会攀升至6%以上,比2019年增加两倍。
同时,不良贷款的总额可能会高达人民币(下同)5.6兆元,该数字意谓银行可能收不回的贷款金额,而2019年官方此一句数仅为2.1兆元。另外,拨备覆盖率(即贷款损失准备与不良贷款的比值)有可能从188%下降至55%,最终恐耗尽整个行业监管要求的资本储备。
此外,根据中国银保监会2019年的压力测试结果,在当初预设的极端情境下GDP增长率4.15%,30家中大型银行中有17家没有通过压力测试,这意谓着这些银行在核心一级资本适足率、一级资本适足率和总资本适足率无法高于7.5%、8.5%和10.5%的国际标准,以上的术语可以类比成在政府设定的极端状况下,某些银行将会伤及老本。
目前的增长率受疫情拖累,极有可能达到银保监会压力测试中的严重情境。难怪在中国政府百般劝导下,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的力度仍杯水车薪:自己资产品质都可能大幅下降了,哪敢借钱给中小企业?
对此,中国政府可鼓励银行发行永续债或增资以补充资本。目前已有包含徽商银行、台州银行和泸州银行等体质较弱的银行获准发行永续债,宁波银行也于近日获准发行二级资本债券。
这样的举措等于是帮银行补充老本,若该趋势持续,将有效缓解中小型银行的资产恶化压力,压力缓解后才能继续贷款给中小企业。否则再多的政府喊话,银行只敢贷款给国企或大型企业,资金无法流入真正需要、也是创造最多就业的中小企业。
我们虽然看到中国政府的政策往好的方向走,但这并非一蹴可几,部分东北、西北和西南省分的国有企业、城投平台与本地银行的关系千丝万缕,投向这类企业的影子信贷和承兑汇票背后都有当地银行的身影。但这类型企业往往业务可持续性存疑,地方政府财政也偏弱,一旦这类企业现金流吃紧,容易危及当地银行的资产品质,因此银行基本面也呈现地域上的分化。
此外,由于中国仍是以银行融资为主的市场,中小企业在银行融资上又有很强的地域性,若该地区银行体质弱,企业透过银行再融资的不确定性较高,因此选券时仍建议避开欠发达地区的企业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