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港观盘-中国银行韧性几何?
本月初,中国包商银行破产清算。自2019年5月该银行遭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单位接管以来,中国银行业的体质一直都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尤其疫情爆发以来,包含中国在内,许多国家暂时放宽坏帐认列的标准,以免银行因坏帐率上升,集体抽贷造成实体经济大幅受损,但放宽认列标准也意谓目前中国银行平均2%的逾期放款率(六大国有银行1.38%,股份制银行1.58%)存在低估风险,投资人担心银行的资本是否足以应付坏帐上升。
根据第三方机构CreditSights的测算,假设银行2020年获利仅为2019年的70%,加上各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Loan Loss Reserve;LLR)以及普通股权益第一类资本(CET1),六大国有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可以承受3.6%~7.5%的贷款损失,大型股份制银行(如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则可以承受3%~9%的贷款损失。
由于并非所有的逾期放款都会减损,若保守估计75%的逾期放款无法收回,则六大国有银行分别可承受4.8%~10%的逾期放款率,大型股份制银行则分别可承受4%至12.7%的逾期放款率。相比目前不良贷款率,该数据仍属可控,若再考虑政府介入则更有吸收风险的空间。
除了贷款这类银行主要的资产之外,许多地区性银行亦从事表外业务。表外业务顾名思义即为列在资产负债表以外的业务,该业务平时看似与银行无关,但出事时银行仍然需要负责,最大宗的即为承兑汇票。
承兑汇票简单来说就是银行的对外保证,例如甲公司向乙公司购进原材料时,请银行开具承兑汇票给乙公司,乙公司在指定日期凭承兑汇票向银行取款,同时甲公司则在指定日期前向银行补足款项。
这类业务原本是方便企业管理庞大的应收款和应付款,但在中国部分区域则产生变质,部分地方政府鼓励其下属银行广发承兑汇票,目的可能是帮助部分厂商应付现金流缺口以渡过难关,也有可能涉及不法。之前爆发负面新闻甚至需要政府援助的盛京银行、锦州银行和恒丰银行皆有承兑汇票占总资产过大的问题,而这些银行正位在地方政府管理不彰的东北和山东。
中国政府近年已开始调查银行风险,2019年透过并购、重组和接管等方式介入高风险的银行,并鼓励银行发行可转债、永续债及二级资本债等方式以补充资本。一旦资本获补充,等同银行更有本钱来应付可能的坏帐风险,这降低了中国地方银行的风险。
总的来说,中国地区性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透明度低,不排除仍有其它风险未被查明。但由于中国监管单位涉入银行风险检查已有时日,且地区性银行规模有限,造成大规模系统性风险的机率不高。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型银行则受惠于充足的资本准备,整体中国银行业风险仍属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