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视野-银行曝险疫外增 恐加剧行业分化
面对突如其来疫情的重大冲击,大陆银行业过去三年多来不断改善的资产品质或在2020年再度面临挑战。尤其在不良资产攀升风险大增的情况下,可能出现「马太效应」,不同银行间的分化也将进一步加剧。对于银弹本就相对紧缺的中小型银行来说,2020年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据大陆上市银行近日公布的2019年财报,得益于近三年来监管单位和各家大行持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以及强化资产品质的努力,2019年,六大国有银行资产品质维持在较佳水准,不良贷款率均未出现上升,保持在1.5%以下的低点。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
除不良贷款外,2019年国有大行的资产品质先行指标也出现好转迹象。以农行为例,2019年末的备抵呆帐覆盖率为289%,较上年底上升37个百分点;2019年新增不良贷款为人民币(下同)1,179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53亿元;且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率双双下降。此外,国有大行在2019年持续加大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都让整体资产品质有所提升。
不过,面对疫情肆虐,多家银行的业务也逐渐遭受冲击。交行副行长侯维栋近日在业绩发表会上就坦言,先前停工停产已对信用卡资产品质造成影响,接下来将透过提升产能等方式加大催收的力度,控制和化解风险。
中行风险总监刘坚东也称,2020年受疫情与全球金融市场巨幅波动影响,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将对全年特别是第一季的银行资产品质带来一定冲击。从逾期贷款的情况来看,预计第一季和上半年会有所上升。
从短期来看,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消费和服务行业首当其冲;同时由于延迟复工、交通封锁以及需求萎缩等原因,制造业、房地产企业也遭受较大影响,又以中小企业受创更大。
此外,疫情将加剧资金短缺问题和风险化解难度,让银行曝险部位增加。同时,因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还款不便的个人客户违约率升高,或因贷款者偿债能力降低,也会加大银行清理不良资产的难度。
国际信评机构标准普尔最新报告就指出,由于制造业和交通运输等少数几个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的资产品质恶化,工农中建等国有大行2020年资产品质将承压,并将削弱盈利能力,部分银行可能必须增加提拨坏帐的准备金。值得注意的是,标普指出,由于国有大行的客户群体倾向于大型企业,这些企业的风险通常较低;同时这些银行的备抵呆帐覆盖率远高于监管要求水准,这也可为其吸收信贷损失提供额外的缓冲。
反观部分区域性中小银行,除了资金不如大行雄厚,且主要客户多为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在疫情冲击下,2020年的资产品质面临庞大压力。近期穆迪等评级机构就已先后调降部分城商行、农商行评等展望为「负面」。
这些被调降展望的城商行,多半都是对小微企业的贷款部位较高,或是其所在地点主要依赖制造业和贸易相关行业,在全球需求萎缩的情况之下,还款企业与个人拖欠还款机率大增,自对这些银行的盈利与资产品质造成冲击。
与此同时,近期多家银行已针对疫情冲击对其贷款部位进行压力测试。瑞银投资研究部日前就指出,预估疫情最糟的情况下,2020年大陆金融机构将会出现5兆元不良资产,进而影响银行获利由正转负,这也是前所未见的糟糕局面。
随着人行将于4月15日、5月15日分两次下调农商行、城商行等中小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共1个百分点,释出4,000亿元长期流动性,是否可在支持中小企业经营的政策方针下,同时保障这些区域性银行的经营与资产品质,将成为接下来的观察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