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来台「砍半」剩1千 台生赴陆标准却「放宽一级」

陆生台生共同体验划船乐趣。(图/资料照,移民署提供)

记者卢映慈/综合报导

教育部5日公布「陆生学士班」的榜单,今年名额从去年2136人大砍成1000名,实际共录取944人,录取率虽然大幅上升,但跟去年的2024人相比,人数缺口对于台湾少子化造成的高教紧缩,并没有达到舒缓;无独有偶,大陆教育部也在4日宣布「放宽台湾学生申请大陆大学标准」,企图「让台湾学生往大陆跑」。

陆生学士班原先只开放私校招生,2014年才允许国立大学也「参一脚」,但名额只给5人,比起没有名额限制、动辄录取5、60人的私校,国立大学显得非常少;虽然今年名额限缩,但陆生仍是境外生来台的最大宗,累计在台湾的人数到达9千300多人,陆生招联会表示,陆生来台意愿还是很高,不过最近的「健保卡关」、两岸关系紧张等事件,让家长态度则趋向保守,直言「不想让小孩来台湾念书」。

▲少子化让外籍生成为不得不的选择。(图/资料照,教育部提供)

陆委会则说,在两岸交流前提下,「台湾政府还是很欢迎陆生来台」,希望大陆不要「片面限制陆生来台就学人数」、多开放一点省市的学生申请;不过大陆教育部一方面限制陆生来台、一方面又放宽台生来陆的标准,参考的台湾学测成绩在10月1日开始,从前标下降成「均标」,近几年台湾学生到大陆就读的人数也逐年上升,目前来到1万多人,预计标准放宽之后还会增加一波。

在台湾的陆生限制多,没有健保、没有官方奖学金学费比照私校收取,比台生高出2倍,也不能打工、毕业后也不能留台工作;就有陆生表示,在台湾的确感受到自由民主的氛围、也接触到很多不同想法,但就是觉得哪里跟台湾「格格不入」,在争取健保的事件又看到有人骂「支那人又没缴税凭什么保健保」,让他觉得「都一样是来求学的,为什么要人身攻击?」

▲▼陆生学士班省市报名资料及录取学校人数统计。(图/教育部提供)

除了学生限制,高教圈也认为「大陆很多优秀大学,台湾根本不是一流学生的选择」,前段学校当然想招收多一点学生,但经费不如人,连台大一年都只有40亿,只跟大陆的兰州大学勉强打平,「怎么有办法更新设备、邀请外国学者来研讨讲座,甚至开课?」空谈国际化却没有钱,高等教育只能沦为「职业训练所」,优秀人才持续出走,不只高教,也是社会的一大隐忧。

今年台湾共有134校、966个学系开放招陆生学士班,录取人数最多的前3名为铭传大学、淡江大学、中国文化大学,十大热门学科电资工程蝉连第一,其他多属于商院、设计与电机等;教育部表示,当初对陆生限制,是怕瓜分高教资源,然而大陆对台湾祭出比照当地生学费、可保医保、可打工、毕业后可留在当地的政策,教育部也表示会逐年开放,因为「这是国际延揽优秀学生趋势,不只是大陆」。

▲除了陆生之外,吸引优秀的各国学生也是趋势。(图/资料照,教育部提供)

不过今年的招生率达到94.4%,比去年79.2%高15%,陆生联招会表示,陆生来台名额虽有减少,但整体人数尚未达饱和,一般大学与科技校院差距也逐渐缩小,一般大学仍维持9成以上的招生率,但科技校院却从去年4成,上升到今年8成3,可望招揽更多科技专业的人才来就读。

另外,境外生人数第二名的马来西亚虽然总人数不如大陆,但扣除游学、短期交流的人数,实际就读学位的人数却达到1万2千人,比陆生多出3千人,香港也达到8千人,跟陆生数字接近;教育部也表示,各大学除了陆生之外,南亚、南亚、港澳等地也都是优秀人才的聚集处,尤其想要国际化,更不可能忽略势力逐年崛起的东南亚,新南向的确是不同的出路。

陆生来台限制

10万元人民币财力证明(高于外籍生10万元新台币财力证明)健保与境外生共同纳入,但需全额自负

「三限六不」政策

限制采认高等学校学历(目前已开放155所一般大学和191所专科学校认证)限制来台陆生总量限制学历采认领域(如医学领域不采认)不涉及加分优待不影响国内招生名额不编列奖助学金不允许在学打工(有条件开放担任校内助教、研究助理)不得在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