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复兴/解放军来势汹汹 别再搞「非对称」军备了
▲舰载无人机是「非对称武器」中的一种。(图/翻摄自美国海军官网)
10月中旬,在纽泽西州普林斯顿(Princeton)举行的「美台国防工业会议」较往年略有不同,不仅研讨中共的威胁或台湾的国防需求,也着重于探讨中共的可能弱点,以及台湾(和美国)能如何利用这些弱点来反制威胁。美国国防部代理亚太安全事务助理部长海大卫(David Helvey)在专题演说中提出一些建议,媒体均有报导。其中一点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并认真考虑,即建议台湾采用「较低成本的精准导引弹械」(Lower-cost Precision-guided Munitions)。然而,美国官方建议台湾的防卫思维,仍是重弹「创新、非对称」的旧调。
「创新、非对称」在过去10年,已成美方对我建军备战建议的核心术语,甚至堪称足以让台湾军方走火入魔的「紧箍咒」(国军汉光演习时,曾出现过山地连以自制弓箭作战等项目便是活例)。平心而论,面对中共军力大幅崛起,在过去20年间快速形成泰山压顶之姿,使台海军力失衡的情况下,台湾确有必要以「非对称」方式设法抵消共军部分质量暨战略主动优势。即使没有美方苦口婆心的劝谏,我军方早在数十年前就已开始被动防御(强固化、地下化等)、战力保存、筹建机动观通指管能量、广置防空与岸防飞弹等措施。
是以,洋和尚近年不过是对早已皈依的信徒们传布正式经文罢了。一来是面对北京强烈反对美国军售台湾的压力,二则是中共的军力进步实在太快,台湾单凭投资传统军事能力恐难追赶。而过去十余年来,台湾对于显著增加国防支出意兴阑珊的心态,老美早就看在眼里。权衡了这些因素,也是半不得以才祭出这口诀来。
近年,军方的确设法就台海防卫实际需要(以及负担能力,概念与政治上所能接受的) 范围内,尽量调整建军优先顺序,并反映在申购的军备项目上。但毕竟不可能全部都搞「非对称」,即使是过半也都很不容易。
以目前正研议中的新一批军购需求为例,虽新的军购清单非仅因国防部高层尚未定夺,更因蔡政府新立规定,军购案在正式向美方送递邀价书之前,必须经更高层核准始可定案。但在「美台国防工业会议」时,美方人士便已有传闻,且近来媒体亦有报导。这些可能的需求包括:155公厘精准火砲系统、舰载无人机、空投水雷,以及空军已服役达30年之骨干机种性能提升等。然而,当中能称得上是「非对称」性质的武器装备勉强占一半,但若以预计的投资金额来算,恐怕连1/3都还不到。可见,面对中共这种无所不有、质量皆具优势的敌人,光靠「非对称」仍相当困难。
▲国防部近年积极推动潜舰国造、舰艇更新、发展无人飞行系统如中科院研制的大型无人机「腾云机」(图)等,落实「不对称作战」。(图/记者季相儒摄)
然而,这个紧箍咒所达成的效果始终有限,却源于其不尽诚恳,甚至言行不一的本质。盖美国过去不断强调「创新、非对称」的同时,并未大力帮助过台湾筹建真正具合乎「创新、非对称」防御所需的能力与技术。诚如学者专家数年前就在「美台国防工业会议」曾指出,所谓保存战力不仅限于快干水泥(强固化)、疏散或伪装等实体存活,更需要在高威胁环境下仍可发挥战术效能。而后者就会需要先进能力,譬如低截收率(LPI)雷逹、跳频/展频通讯、低讯号特征(匿踪)等技术。而这些美方非但未积极提供,甚至还对我在国际上另谋技术来源时多方限制、阻挠。
美国政府内固然不乏对台湾安全真心关注与有意帮助者,「创新、非对称」的大原则严格来说也无可厚非,但这顶「非对称(几乎)等于不需要先进传统战具」的大帽子,也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沦为过去10年来,美国先后3届政府推托《台湾关系法》所规定提供台湾维持充分防卫能力所需武器义务的便宜借口。
然诚如前文所述,由于台美双方针对「创新、非对称」的概念貌合神离,不仅台湾方面虚与委蛇,美方泰半也以其为推拒出售台湾高敏感度武器系统(如:战机、潜舰、远攻武器等),或其他先进军事技术之借口。更何况,美方也逐渐想通了,鼓励(迫使?)台湾搞纯防御性建军,甚至被动式防御,对阻吓或反制中共在亚太地区不断扩张的军力与威慑力并无助益。
事实上,倘若台湾真的将有限的国防资源,投入美方所倡议的强固化与防空飞弹等纯防御能力,这种国防构建其实与美国近年在亚洲戮力动员盟邦,筹建防御能量围堵中共锐进的政策大相径庭,对美国在亚太的战略利益并无积极加持。是以,当川普的亚太国安团队终于逐渐成形后,过于强调「创新、非对称」的对台国防安全政策,将很可能有所调整,甚至低调式微。
然而,面对很可能在未来一年对我战略利益足堪意义重大的变化,我军方与政府似乎尚未做出适当的准备。或许碍于川普国安团队主管两岸政策的官员迟迟未就位,几个指标性职务仍由原任或代署,加上对台政策也不明朗,故蔡政府在对美安全合作关系上一直趋于保守。事实上,根据华府圈内人士观察,台北面对华府的态度与作业模式,与欧巴马时期完全相同。更严重的是,目前也看不出有任何准备动作,足以让川普政府新人事就位后,或政策思维范式转变后,有效因应新情势并将其资本化(转换成利益)。
▲美专家亦曾撰文分析,为吓阻中国,台湾应学习伊朗舍弃潜舰而就「不对称防卫」的吓阻计划。(图/记者季相儒摄)
此外,我们也不宜过度期望任何人就任要职后,就能带来关键性的政策改变。盖「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都是长期掌握不同板块脉动、动员并整合多方(行政、立法、学界、业界、舆论等)力量,在适当时机策动释放而成的。而这基本上就是专业,专责游说工作的场域了。
外交部虽在美国聘有公关公司负责对美合法游说,推动友我政策,但泰半缺乏国防安全相关特长与经验。更重要的是,国防安全领域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是我对美游说的优先重点了。其原因不外乎外交部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与业管,且特定的国防议题(如:争取潜舰技术出口许可或下一代战机)又不见得是其议程优先项目。而国防部对此可能因担心政治上会动辄得咎,故虽事涉其核心业务,但却始终不愿师法以色列等国(更不要说资源投入铺天盖地、无所不用其极的中共),在美游说以积极推动增进双方战略合作关系的做法。
一如之前许多军购与台美军事安全合作案例,我政府与国防部往往一掷数千亿元军购或推某些其他涉美重大施政案,却总是吝于花费这天文数字的千分之一,透过政策游说让案子可以做的更好、更顺利,更省钱!
就笔者知之甚详的,2006年小布希之所以同意将原本要求台湾一次承诺逾100亿美元预算的潜舰军售案分成二阶段处理,并将设计阶段金额剧减至仅3.6亿美元出头的原委为例好了。其实,当时主要出力促成美方妥协的并非台湾的国防部,而是友我的美方人士在幕后动员国会与业界游说才终获致突破!该(潜舰军购)案虽后因国内政党恶斗杯葛未能执行,但应可充分证明,国防部建立专属、专责、专业的国防安全政策游说能量绝对有其必要、深具CP值,更刻不容缓。
老实说,借由合法、技巧、有效、高明的游说,联络、结合、发动认同台美共同利益者来推动对台美双方有利的政策,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战略投资。反讽的是,这可能才堪称为台湾所能实践最「创新、非对称」的国防安全努力!
好文推荐
梅复兴/万剑弹,深具战略博弈价值的反制作战能力
梅复兴/巡弋飞弹,还是巡航飞弹?
梅复兴/观微思着论鱼雷
●梅复兴,台北出生,祖籍湘东,旅居美国。长期钻研国防,娴熟美台安全关系。曾创办并主编《 台海军情》电子期刊,现为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