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介白/司改总结会议后 人才是真正问题所在
▲蔡英文总统亲自主持司改总结会议,重点局限于制度面的重大变革,但人才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图/总统府)
蔡英文总统承诺的司法改革正式进入总结阶段,分组会议决议归纳的12大项改革议题,之后战场将转进到修法才得以落实,改革将冲撞现行僵化体制,让面临改革的司法官心生危机感与玻璃心。司改总结会议重点局限于制度面的重大变革,然而在此局限之外,司改国是会议未能真正碰触到的人的问题,才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再好的政策与制度都须要人来执行与落实,说实在的,从过去突破旧制朝向审检分隶改革,你是你、我是我,「分家」走了好几十年,机关虽然各有分属,你是检察署的检察官,我是法院的法官,但因为冠名的不当(司法官属性的考量),地检署的衔名总是躲在某某法院之下的检察署;名不正言不顺的结果,也怪不得民众始终搞不清楚,总是把检察官与法官看成同一边的人,分不清检察官和法官的权责画分,那也是十分自然的。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检察官习惯的把被告看成坏人,如果法官也把被告当成坏人看待,院检一家亲的结果,冤抑错误的司法绝对会层出不穷的出现。换句话说,检察官用坏人的眼光看待被告,在绩效与升官的思维下,这是检察官的职业病使然,如果再存有偏见与预断把案件的当事人都看成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再好的制度都药石罔效,此时,对人权的侵害,就算再装上叶克膜也来不及救。
是以,检察官把被告当坏人看,在证据的搜集上,定会往对被告不利的方向倾斜,以此逻辑推断,如果其中真有冤屈存在,能在发现真实中,好运的被发现吗?
▲检察官或法官能否公平的看待案件的每一位当事人,是否能如同医界的视病如亲,那我们的司法就有救了。(图/视觉中国CFP)
《刑事诉讼法》中,司法官办案的ABC,有利与不利被告的部分均应注意,每个检察官都知道,但当他们在办案时,总有刻意将此不变教条摆在一旁忽略的实例发生,这难道是职业病使然吗?检察官应该扬弃把被告当坏人的旧思维,如同法官在审判之前,把到了法庭的被告都一并看成是无罪之身的好人,如此才能达到真正的除恶务尽,勿枉勿纵。
在此司改总结会议之际,用最浅显的坏人与好人例子,一来描绘司法官于心证形成之前的心态,二来提醒对案件或当事人存有预断的可怕。制度上的重大变革,目的在于让司法值得信赖与透明有效率,能否留住优秀的司法官,同时淘汰不适任者让他们出场,但阳光照不到的地方,这些真正在落实司改决议的检察官和法官们,他们心里在想什么,能否公平的看待案件的每一位当事人,是否能如同医界的视病如亲,那我们的司法就有救了。
如今,在台湾逐步进展到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检察官是否心态上也如同法官一样,在案件启动时,先不要有偏见的把要侦办的对象一律看成坏人,一切视搜证而定,只看证据说话,切莫如过去为了办人而办人,先射箭再画靶,若证据不足以追诉犯罪时,是否该信守侦查不公开原则,勿拿民粹当作是辅助办案的工具。
过去,同样来自于法务部司法官训练所的准司法官,毕业后有人是检察官,有人成了法官,可以有同窗情谊的学长与学弟关系,但在案件上,绝对不可以有院检一家亲的关系(实务上,坐在治台上的法官,和莅庭的检察官联手对付被告律师的法庭实况常常可以看到),以上类似的情况,是在司改国是会议中所无法讨论到的,也是无法检讨到的,因为这是司法官养成教育中难以窥知的。
司改国是会议落幕时,正是如何落实的开始,有了好的制度当基础,关键还是要原来这批仍在圈内的司法官来执行。人的问题是多年来存在司法实务界的老问题,人的问题经历过十多年前的全国司改会议,也定会在今年蔡总统自当召集人开展的司改国是会议中发生。人的问题虽有制度上的淘汰机制可供参考,但更多的是,很多人的问题是无法用数字量化的,人的问题稍有偏执,影响所及,轻微一点,是一个人一辈子的清誉,重则是一个家庭,乃至整个企业的经营危机及员工的家庭生计。
人的问题,可以在进场时的考选上进行筛选,但漏网而进入体系的司法官,他们只有消极的不违法,开庭态度也没有不好,但让你看不见的内心深处,却是存有偏见与院检一家亲的心态时,体现在案件当事人的身上,结果铁定是不会好的,再怎样改革,人民对司法的信赖度恐怕还是难以提升。
好文推荐
董介白/从王忠义弑亲诈保案看无罪推定
董介白/减少冤狱,建立「国家级司法科学委员会」
●董介白,东森新闻云撰述副总编辑,以上言论不代表本公司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