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狙击手:克林伊斯威特的电影美学

▲《美国狙击手》。(图/公关提供)

文/小右派

「美国狙击手」在美国一上映就攻进票房纪录。许多美国人基于爱国主义观点大力推崇,当然也不乏有人站在人道主义与「反美帝」的立场批评(美国人与非美国人都有)。但这两种人显然都没有好好了解这部电影以及它的导演。这部片其实表达了对于当前美国的批判与反思。

赏析克林伊斯威特的电影,必须先对他这个人的思想有所了解。

克林伊斯威特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以及演员,毫无疑问)之一。如果要用颜色来象征他的作品,就是闪耀着金黄光芒的棕灰色。古典英雄、美国,这三个名词的融汇就是克氏电影的主题。

作为演而优则导的电影人,克林伊斯威特的作品总在怀念一个「回不去了」的美国。这个美国绝不是侵略者,但也不是孤立主义者,而是保护者。这个美国奠基于独立、自由的个人主义,但也强调家庭价值与社会连带。这个美国推崇英雄主义,但是建立在绝对平等的基础上:任何贩夫走卒都可以是英雄,只要你/妳有双手与肩膀。

可以争辩的是,与其说过去曾经存在过,这个克林伊斯威特的美国其实如同雷根政治理想中的美国一样,毋宁作为一种未来式的理念。这也是雷根保守派为何与许多愤世嫉俗的保守派都不一样:前者是相信人性乐观主义,后者是怀疑人性的悲观主义。也因此克林伊斯威特的电影虽然带着浓浓的怀旧风:导演是老人、风格乍看也很老派,但在内行人(尤其是Reaganite)看来却充满了希望。

▼《美国狙击手》。(图/《美国狙击手》电影脸书专页

一般认为克林伊斯威特在政治立场倾向保守派,这当然没有疑问(在欧巴马主政之下很多温和派都会变成保守派XD)。但严格说来他应该是自由至上主义者(Libertarian),反对国家介入社会与经济重分配,但基于同理也不可能赞成帝国主义式的侵略与美国本位主义。(雷根曾说过,一个真正的保守主义者必然是个自由至上主义者。可惜很多激进保守派拼命自我标榜为雷根传人,却都不记得这件事了。)

作为一部战争片,在我看来「美国狙击手」其实是不折不扣的反战电影(与他的其他诸多作品一样)。主角Chris Kyle在德州长大,父亲从小就带他一起持枪打猎,虔诚信上帝,家风严厉、不容许任何不端的生活举止:他称呼父亲为Sir,这是美国最保守的传统教育整部片的主旨就是一开始父亲教他的一个道理:世上有三种动物:羊、狼与牧羊犬。羊是被欺负者,狼是欺负者的,牧羊犬是保护者。而他必须当牧羊犬。这也是古典美国精神对于英雄的定义。

然而怀抱着英雄主义的Kyle偶然从军之后,却发现真实世界与他在德州乡下的观点截然不同。真实世界,尤其是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当人脱开了文明的束缚,一切只有保命与完成任务,羊与狼的界线往往是模糊的。这一秒我是羊你是狼,但下一秒很可能我就能化身为狼开口吃了你。也因此最为难的其实是牧羊犬的角色。然而Kyle从军的初衷正是认为美国扮演的是牧羊犬的角色,他在战场上也因为过人的狙击技术而被派任掩护突击部队的狙击手,这角色更是牧羊犬中的牧羊犬。

随着同袍一一阵亡,美军乃至于Kyle自己的角色也由牧羊犬渐渐转变为羊与狼。特别是反恐战争的冲突型态,让传统的价值观完全使不上力。受到武装恐怖分子袭击而损失惨重时,美军是可怜的羊群,但反攻扫荡时面对没有武装能力的平民,他们又是不折不扣的狼。这几次赴前线出任务的角色错乱让Kyle开始出现创伤后压力震候群(PTSD),出现麻木、紧绷、抽离的症状。美满的家庭也出现开始危机。最后一趟为了完成任务,Kyle必须射杀一位对方的狙击手。他顺利完成不可能的任务,但也因此暴露了己方的行踪,让队友与自己都陷入被猎杀的风险。最后九死一生逃回来了。

▼克林伊斯威特与儿子史考特伊斯威特。(图/翻摄自史考特伊斯威特脸书)

退伍后他靠接受心理治疗与担任陪伴残疾退伍军人义工,渐渐回复正常人的生活。从片尾他与子女的相处模式来看,可见他完全不采过去父亲对他教育的那一套。亲自到战场走过几遭,见识了真实世界之后,他改变了自己过去的世界观,而且不再灌输给下一代。(除了他还是持枪带孩子们去打猎。这一点很有趣。克林伊斯威特其实是反对拥枪权的。)

克林伊斯威特的电影总把重心放在老人与小孩。与另一部大作「经典老爷车」一样,克林伊斯威特在「美国狙击手」里表达的是已进入迟暮之年的老牛仔对于下一个世代的期待。面对一个与想像中已经完全不同的真实世界,下一代的美国必须在传统中做出改变。

当战争型态已经全然不同,全球局势的变化也早已超乎想像,一路以来都扮演牧羊犬角色的美国,下一步应该怎么走呢?最后Kyle被自己辅导的退伍军人杀害。这也是一大讽刺。战争留给人最大的伤痛总在战后才开始。而且相较于外部问题,美国内部的问题才是最根本而致命的。

作为克林伊斯威特的粉丝,这部片非但再度没令我失望。作为票房纪录缔造者,它更是当之无愧。

●作者小右派,克林伊斯威特影迷,平日爱好大道理小情小爱。本文已获授权,不代表本社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观点与声音,来稿请寄至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