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四面楚歌

美国四面楚歌图╱美联社

美国两项失业数字比较

失业率失业人数存量统计,系选择每月某一周为资料标准周,进行调查估算而得。台湾以包含15日的那一周,美国选择以包含12日那一周为资料标准周。失业率为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美国1930年代大萧条期间失业率升至25%,出现经济崩溃,社会情绪悲观,总统胡佛政策被批评为「太少又太迟」。美国参率1980年63%、2000年67%、2010年降至64%,2020年初仍有63%,4月降至60.2%。

美国初次请领失业救济的人数,从年初一周20多万人跳升至一周600万人,由于变化实在太惊人,不少经济学家都认为失业率在将在4月升至20%。

然而,甫公布的4月美国失业率只有14.7%,虽创下二战后新高,却远低于外界预期。这不免让人怀疑,美国劳工统计局是不是算错了?

其实,初次请领失业救济的数字,与劳工统计局所公布的失业率都没错,只是这两笔数字的内涵不尽相同,加上两者也有时间差,因此才出现这个差距

失业率优于预期 不是喜讯

一般人会认为被解雇而领失业救济的人,当然是失业者,若不算失业,那该算什么?但从劳动统计而言,被解雇者如果没去找工作,而是在家里韬光养晦,那么他并非失业者,而是「非劳动力」。

算不算失业,不只是看你有没有工作,而是看你有没有找工作,有找,便是失业者,没找,就是非劳动力。再者,初次请领失业救济系每周被解雇的流量,失业调查是呈现某一时点的失业存量,两者的时间轴也不完全一致。

我们来做一下统计,过去五周初次请领失业救济总共2,647万人,加上3月原有失业人口,4月有3,361万人失业,假设劳动力没维持不变,失业率便高达20.6%,这就是经济学家把失业率估这么高的原因

这里的「过去五周」指的是3月15~4月18日的五周,为何是这五周?因为失业调查的资料标准周系包含12日的那一周,于3月是落在8~14日,于4月落在12~18日,因此必须选这五周才能与失业调查的时间轴相称,而如此所估得的失业率就是20.6%。

然而,严格来说,请领失业救济的2,647万人,未必都是失业者,如前所言,那些领了钱在家休息,韬光养晦不找工作的人是「非劳动力」,在如今景气这么糟的情况下,可能半数都在家休息了。

美国劳工统计局的资料,大致符合我们上面的推论,4月失业人数2,308万,比请领救济所估得的失业人数少了1,000万,这少掉的1,000万,除了些许统计误差,多数遁入了「非劳动力」。

劳参率同步大降 另一警讯

历来萧条,被解雇者总有半数遁入「非劳动力」,并非他们懒惰,而是真的没什么工作机会,2009年金融海啸时如此,如今疫情期间亦然,4月劳参率降至60.2%,已创下1971年以来最低,代表退出劳动市场的情况日趋严重,是美国劳动市场的另一个警讯。

美股道琼指数于4月失业率公布后大涨400多点,难道失业情势真比预期来得好?非也,对劳动市场稍有涉猎者都明白,要完整描述失业情势,除了观察失业率还得看劳参率,美国如今失业率创下二战以来最高,劳参率也创下近半世纪最低,这是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的征兆,怎会是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