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人口接触病原体 瘟疫肇因

集中的人口易成瘟疫温床。(中新社资料照片

「瘟疫的传播通常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人类接触到病原体;二是有足够集中的人口。」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陈胜前表示,病原体是自然界本来的存在,如果人类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人类或被病原体杀死,病原体失去传播的途径;或是人类适应病原体,病原体失去对人类的严重威胁,所以,封闭环境不大可能产生瘟疫。

瘟疫的传播往往来自人类接触到本来不属于人类生活圈的病原体。以关东鼠疫为例,原因可能因为外来移民捕猎生病旱獭。哈民忙哈先民捕食穴居动物,这些动物通常不应该进入人类生活圈,因为利益饥饿,人类碰触自然存在的红线,最终酿成灾难。当然,如果人类人口极少,病原体杀死感染者,也就失去传播的可能;或者人口分布极其稀疏,传播也不大可能发生。

但是随着农业起源,人类走向定居。定居是农业生产的需要,流动则难以展开农业(除非游牧)。然而,定居会带来人口增加,谷物制作的糜粥一类食物可以让婴儿更早断奶,促使生育间隔进一步缩短。农业本身有旺盛的劳力需要,更多的人口意味可以开垦更多土地

陈胜前指出,从民族志材料可知,依赖狩猎,每百平方公里所能支持的人口不超过1.56人,如果同时依赖狩猎与采集(不包括渔猎群体),所支持的人口是9.098人,但农业支援的人口密度更可以达到10至20倍。如此多的人口定居在同一个地方,为病原体提供极好的传播条件。从这个角度说,瘟疫的大规模传播是与农业起源相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