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核磁共振应证远红外线对中枢的调控

文/ 阳明大学传统医药学研究所教授 、台北荣总一般外科特约主治医师 邱仁辉医师

红外线是一种能量射线,可出现在所有会释放能量的物体中,来源可区分为天然来源、人工来源等方式,例如宇宙射线、土壤岩石中。其中红外线则分为近、中、远,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常见处于的红外线范围内多半为近红外线居多。像是民生用常见的暖炉火把电炉等释放出的能量多属于近红外线。

过去在中医的灸法里就发现从旁边释放出来的能量里面,可以侦测到远红外线,自然界里许多元素也会发出远红外线,像是矿物如钛、锗、或精密陶瓷。现今的远红外线仪器产生的远红外线,是经过能量激发精密陶瓷所产生的。

医疗用途的远红外线有什么特殊之处?

光谱界定红外线,可分为近红外线、中红外线、远红外线,这段光就是指红光以外的光,这段光的波长是 0.75~1000微米。远红外线是介于5.6 ~ 1000微米之间。红外线的效益可分为热效益、非热效益,越接近红光就越具热效益。

由于近红外线的波长短,因此产生大量的热效应,主要用来烹调、保暖或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此类用品温度多半偏高,因此不建议作为医疗用途。远红外线已经远离红光。由于波长较长,这段光的光谱会在接近1000微米的区段。能量释放相对较低,所以使用时较无烫伤之顾虑。远红外线的非热效应被用在许多疾病辅助治疗上,以分子碰撞或辐射的方式和人体产生共振作用,并在人体内产生生物作用,使得血管扩张而达到促进血液循环的功能,并帮助排除乳酸或有毒的物质,达到解除肌肉酸痛辅助治疗的作用。

因为血液循环改善的缘故,也被应用在预防下肢缺血恶化、促进慢性伤口愈合,像是糖尿病人、复健物理治疗及经络治疗上。除此之外,目前也被运用在预防洗肾病人的廔管栓塞上,因为经过远红外线的照射,让循环改善,减少洗肾后血管阻塞的情况,是远红外线在临床上的极佳运用。

磁振造影验证远红外线的效应

传统医学常用的温灸治疗就有释放远红外线的治疗效果。但中医也必须配合现代医学所需科学研究方法来得到验证。为了探讨远红外线与穴位刺激之间的治疗机转,因此我们选择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 (fMRI) 来观测红外线对中枢神经的影响。

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能获得与脑部断层扫描类似的结构性影像。根据研究观察远红外线在照射特定穴道时,在照射的中后期及照射结束后,脑部包括前额叶、颞叶枕叶,其功能都有活化的现象,经由此路径调控自主神经的活性。因此由实验可知,一般医疗上的远红外线之所以需照射40分钟才会对特定部位产生效果,推测可能来自中枢上的调控与反馈,反而不是一般民众以为的直接对照射区域产生的效果。

民众使用医疗级远红外线时需注意事项

使用远红外线的时间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但平均是40分钟才能达到共振的效果,医疗级远红外线在照射时的距离也很重要,在距离 20公分时,皮肤温度应维持在40度以下。一般会以为远红外线器具越热越有效,这是不正确的认知,之所以会看见红光,是因为它必须同时伴随可见光,来给使用者开关的指示,

一般民众在照射治疗时,刚开始会觉得没有甚么感觉,那是正常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温度过高会提高热伤害风险,热效益也会破坏治疗效果。所以若使用时皮肤有灼热感,或皮肤表面温度超过 40 度C,则表示该器具带有过多的热效应(热风、近红外线),年长者、糖尿病患、肾脏病患者、长期卧床、血液循环不良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应提高警觉,避免热伤害风险。

更多生医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