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民主绿芽 番禺人拒绝被代表
评论解读公开造假的公听会屡屡被媒体曝光,「被代表」成为大陆最热门的一个辞汇,意即真正的民意无法表达。番禺居民打出「不被代表」口号,成功拒绝垃圾焚烧工程,《南方都市报》与《现代快报》的这两篇评论指出,中国公民个体权利意识已觉醒,开始向权力追讨权利。
广州成了「下一个厦门」,甚至比厦门更令人欣慰──不仅番禺居民反对的垃圾焚烧项目已经停止,番禺区及广州市领导还把民众的对话要求看做是公民社会的成长。
上周日,我在丽江花园对话现场门外,听到番禺区委书记谭应华宣布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已经停止的消息,真的有一些情难自禁。我意识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一位亲历对话的记者在开心网上写道:「我看见了这美好记忆的成果,也看见了历史。这个冬天非常美丽。……番禺事件,让我看见,那更好的生活在路上。」
番禺经验值得总结。这是近年来抗议时间最短、冲突最少、政府官员最主动、参与者最轻松的一次公共事件。它改写了群体性事件定义,使其不再是面目狰狞的负面概念,而是一个官民互动的民主通道。
民意迫官员思过
从媒体集中报道的9月底算起,此次事件的持续时间不到三个月。其中的大多数日子,居民们都在寻找材料,分析现状,理性探讨,从而找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他们极具创意地,提出了非常有本地特色的口号「不被代表」。在当下的语境中,这个口号充分体现了公民个体权利意识的自觉。只有「不被代表」,官员才能听到真正的民意;只有「不被代表」,才能产生真正的代表。
承认并接纳公民的抗议权利行使,官员的执政能力才会在与民众的互动中成长。广州市常务副市长苏泽群的每一次讲话都留有余地,没有把不同意见逼到死角。番禺区区长楼旭逵诚实地说出项目运作中不够尊重民意的事实,而且迅速响应民众提出的垃圾分类主张。番禺区委书记谭应华不仅答应居民对话的邀请,而且把时间提前,变被动为主动。从这些官员的表现中,我们看得见民主的绿芽。与此同时,以为靠强硬就能压制民意的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吕志毅,大概正在闭门思过。番禺居民在捍卫自身权益的同时,对他与该项目的利益关联提出质疑,公众也在等着进一步的解释。
前天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一项新规定,要求今后环保、物价、拆迁等领域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都要经过重大民生决策的拟制、审核、公示、审定四个阶段,广泛听取民意,充分调查论证。
要坚持代表自己
虽然没有明说跟反对垃圾焚烧项目的关系,但是番禺居民仍然可以为此骄傲,因为从此以后政府在尊重民意方面的每一个进步,都有你们的功劳。
尽管可以喜滋滋地进行经验总结,但民主并不是一个等待收获的果实,而是一个融入日常生活的过程。番禺事件还远远没有结束,而且永远也不会结束,它跟生活一样漫长──只要生活还在继续,垃圾处理和民意表达就永远是一个问题。一旦不再坚持「代表自己」,你就随时可能「被代表」。
梁文道先生的文章中,以香港的历史为借鉴,从事实和逻辑上为公民的抗议权利正名──越是尊重这项权利的社会,越能保持稳定与祥和。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句话是:「并不是回归后的香港反而变得更西化,学到了更多美式示威的神髓,而是香港政府和市民都变得更成熟,更能摸到一种现代社会的政治生活之道。」番禺居民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这是我们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