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具改善PM2.5 专访和筑吴森基
▲▼ 和筑开发总经理吴森基20多年来致力于开发「会呼吸的建筑」。(图/记者张瑞杰摄)
空污是影响都市人身体健康的最重要杀手,「抗空污」成为每个建商在推案当前最重要的诉求;但对外改善不了空气品质、在内封闭的空调循环,使得住户生活在一个隐蔽的不循环空气环境中。对此,和筑开发总经理吴森基提出的解方为:打造一座会呼吸的房子,「房子的外呼吸是风力通风、内呼吸是风力通路,把风导入室内,再设计通风路径,才是完整的『会呼吸的房子』」。
着有「疗愈系建筑」一书,吴森基多年来不断实践着健康建筑的理念,并将之反应在自己的建案中。选择都市边缘,让森林、河岸的风可以吹向室内、在从楼梯间排出去,在家就可以享受芬多精。在大屯山系中、座落的小坪顶的「半山汇」面对原生自然森林、远眺淡水出海口,让外在环境达成良好的自然循环;14年磨一剑、慢工出细活,早在PM2.5成为空污显学前,吴森基就已盖出10栋的「 半山汇 」,成为大台北地区首座健康宅;诉求夏不过热、有凉风;冬不过冷、有暖阳。位于中和华中桥重划区的「湾岸villa」同样面对270度新店溪的台北市景,土地开发就做好的基本原则:让环境充满循环呼吸的空间、避开城市车潮空污影响,这是吴森基的第一步。「透过基地在先天条件,房屋可以达到深呼吸、浅呼吸、微呼吸。」
有了主动式通风条件,对内、吴森基着重室内的被动式通风环境。「其实最严重空污,就是室内空气不流通所造成的缺氧;加上家里的油烟、洗洁剂、沐浴乳、尘螨就停留在家中,室内的PM2.5于是破表。」 在设计建筑前架设气象站收集一整年的温度与风向变化,依此规画平面,让客厅卧室以最舒适的面向迎风,透过建筑立面引风、借由格局设计出「通风路径」导风到室内各处,让风一进一出为每个角落创造微循环,最后利用卧室对角开窗、浴室高窗厨和房后阳台的通风门窗「排风,呼出室内的浊气」,把浴室和厨房又称为「呼的空间」。
这套建筑理念的原点,来自20年前他在峇里岛为台北仁爱路建案考察的体验,当时,他住在山坡一栋三面通风的高脚屋Villa,洗完澡出来静躺的当下,感受到凉风抚触过微热的身体,他形容「毛细孔在呼吸、感官的纾压,身心灵在微热有风的状态下得到从没有体验过的愉悦感。当下,我就决定,要让我的房子有风进来。」
吴森基认为「房子和人一样需要呼吸,不然房子病人,人也会跟着生病。」唯独诉求人有85%时间在室内,室内比室外污2~10倍,PM2.5污染早就在室内,「自然的住-会呼吸的房子」,让阳光洒入、空气流通,不再将自己封闭在屋内,而是将住家和自然共存,回归无压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