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属阴虚、血热还是血燥?搞懂体质 进补才有效

吃补前先比对:阴虚、血热与血燥 你是哪种体质?(示意图/Shutterstock)

阴虚、血热与血燥这三个体质,在一般中医教科书中,往往会将他们分门别类,各别予以介绍及区分。但在临床上,并不乏这三种证型互相夹杂的病患,这是由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阴虚会生内热」,而「内热太盛又会劫伤阴液,进一步化燥」,以致在临床病患身上,常会见到三种证型特色,都同时出现一点的状况,但到底各种体质会对患者带来什么影响又或是会有什么病状呢?

1.阴虚:

→是指由于人体内之精血津液亏虚,失于滋养,引发阴不制阳、虚热内生,而表现出的证候。多是由于久病耗伤,或禀赋(先天健康状态)不足,或房事过劳,或过食温燥伤阴之物所导致。

→症状常见头晕耳鸣、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咽干颊红、尿少色黄、大便干结。以及舌色偏红,舌苔偏少乏津,脉象细数(快速)等。中医通常透过中药予以「滋阴退热」的治疗。

2.血热:

→血热是指热入血中,血行加速而异常的病理状态。血热可由邪热入血所致,也可能是因情志郁结,情绪起伏过度,心火内生,进而导致血热,或饮食偏嗜、阴虚化热所致。

→症状常见心烦、躁扰发狂、吐血咳血、大小便见血、午后发热、女生月经过多或提前、崩漏等,舌质红绛,脉象上则会偏于滑数(快)。中医通常透过中药给予「凉血化热」的治疗。

3.血燥:

→是因体内精血亏失太过,从而出现机体失于滋润的状况。短期常是由于失血过多或感染病、发热病之后期,或在过度吐泻、大汗之后,伤津及血;长期则可能因久病状态而导致精水血液被劫,或因年老退化后精血营养的水位衰降,或有其他疾病瘀阻了血水津液的运送管道,而导致新血不生所致。

→症状常见口燥咽干、皮肤干涩粗糙、毛发干枯、肌肉消瘦、大便秘结、小便短少,或皮肤搔痒、鳞层,舌质偏红、苔象偏干,脉象偏弦细数等。中医通常透过中药给予「生津润燥」的治疗。

●非典型症状多元 多数人是「错杂型」

以上三种体质,虽然各有典型表现,但临床上所遇到者,却不一定是「标准」病人,更多的反而是「错杂型」。

以中医观点来看,气为阳、血为阴,而「阴虚会生内热,阳虚会生外寒」。因此,阴虚状态确实有可能造成血热。另外,血热体质与「遗传」也有一定关系,如果父母是血热体质,孩子血热体质的机率就会高。

除此之外,除了先天体质因素,后天的生活作息与饮食习惯,也往往会在青少年时期以后,开始影响患者的病况表现。所以阴虚、血热与血燥状态,不必然是年幼时就表现出来,更常见是成年以后才明显发作。

例如身型偏于健壮、体内阳气旺盛、又偏爱吃辛辣刺激食物助长阳气的人,以及长时间在闷热环境中工作的人,或是在炎热的季节中曝晒过度,或者是出汗过度,没有及时补充水分,皆易形成血热体质。

又例如情绪激动或抑郁的人,容易在体内化生火气,也会加热血液,造成血热状态。

此外,有些人喜欢喝咖啡、手摇茶饮,若短时间内摄取太过,造成频繁利尿效应,则也会导致身体流失水分、脉管内外空虚,出现阴虚偏燥现象。又或者喜欢熬夜、时常睡眠不足、喜食炸烤食物、喜吃饼干零食等干燥点心,未节制而太过度之人,也容易出现身体燥热表现。

总结来说,阴虚、血热与血燥之表现,并不是一个与生俱来便从此注定不变的体质,如果我们能注重预防与保养,或者在上述病况与症状出现时适当求诊中医,仍然是可以扭转乾坤,打造更均衡的健康体质。

(图/陈怡帆医师提供)

※本文作者为昌盛堂中医诊所陈怡帆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