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 Stein:英国大学的教授方式独一无二

2015英国智慧课堂Smart Talk汇总

本站教育讯 2015年英国“智慧课堂”再度开启,这档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组织筹划的栏目继续秉承其先锋性和创新性,邀请了一批前沿科学家、知名设计师,以及精英企业家等行业先锋来访中国,继续为中国听众呈现英国教育的精彩之处。

Paul Stein:英国大学教授方式我在别处见所未见(来源:本站教育频道综合)

本期嘉宾:保罗·斯特恩 (Paul Stein),罗尔斯·罗伊斯公司(Rolls-Royce)首席科技官(CSO)。英国皇家工程院士、皇家航空学会院士以及英国工程技术协会会士

访谈背景:作为英国顶尖企业与技术创新者,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将在2015年与英国文化协会在年轻人中共同倡导创意思维,启发他们对创新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领域--这是技术驱动型企业的发展命脉。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在创新领域具有悠久和值得骄傲的历史,而保罗则将分享他对于STEM领域创新的理解和对这方面英国教育的肯定。

第一部分:大师问答》》

作为英国顶尖企业与技术创新者,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极为重视创新的作用。保罗介绍到,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都超过10亿英镑,且仍需要加强创新能力,从技术投资中获取最大的回报。此外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极少自行开展基础研究,而是靠在全球范围内的31个大学技术中心进行研究。

1、我们每年研发投入都超过10亿英镑 但仍需加强创新能力

Q:保罗,罗尔斯·罗伊斯的盛名无人不晓。但您能不能简单地为我们介绍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有哪些业务

A:首先,我们不生产汽车。生产汽车的是宝马,我们授权宝马公司制造汽车。

罗尔斯·罗伊斯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包括两大部门。一是航空部门,制造民用和军用飞机的喷气发动机。二为陆地与海洋部门,包括三项业务:海洋部门的业务为设计与制造整体船舶及船舶系统;动力系统部门的业务包括制造柴油发动机和内燃机;而核能业务则针对民用核能。

Q:在能源短缺的当今世界,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创新举措必定会对全球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A:是的,我们的很多创新性能源将会让我们的陆海空产品更加节能、环保。喷气发动机的性能在过去15年每年均改善约1%,而海洋部门刚开始有些落后,现在也越来越注意环保和燃料效率。

纵观全球CO₂的排放,有一半来自于人造环境。作为一个公司,我们坚定地支持以核能为基础,对人造环境进行去碳化。

我们需要一系列创新、一系列技术以及其它高明的办法来设计产品和服务,保证我们的创造力不断持续,从而使我们的产品更加节能。

Q:其实贵公司主要还是一家面向企业的公司。普通人平时也许看不到它的标志,但它却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A:我们的确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当然也希望人们能看到我们的标志,但我们的业务主要是打入产品的核心,而非显露在外。

Q:那么您具体如何让公司保持创新呢?

A:我们在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每年的研发投入都超过10亿英镑,覆盖我们所有的产品种类。

但这还不够。我们充分开发员工创造才能,将最好的创意迅速应用于产品和服务。

Q:说到这里,我们不妨谈谈人才。能介绍一下贵公司的大学技术中心吗。

A:罗尔斯·罗伊斯极少自行开展基础研究,而是靠全球的31个大学技术中心(UTC)进行研究。这些中心一般是我们公司和大学建立的合作企业,其中的职员为UTC效力,我们公司享有所有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通过该方式,我们能从技术投资里获得巨大回报。

所有杰出的人才都想来UTC工作,因为学者们愿意研究行业聚焦的问题。当人才在UTC完成研究之后,我们就可以择优录用。

很多学术研究者与现实世界中的挑战脱节,而我们的UTC则主要把学术精力放在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上。

2、我们会将学生招进公司培养 使他们成为领域内技术专家

Q:您现在担任公司的首席科技官,您如何将人才留在公司?

A:作为首席科技官,我的职责之一就是确保将世界一流的专业人才输入公司。我们公司在很多方面都独树一帜,包括有学术奖金计划。这个计划让员工既可以深入地钻研技术,同时又身兼要职,这对大型的工程公司来说很独特。

我们很乐于招收刚毕业的大学生、专科生、甚至学徒。我们会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成为设计师、制造工程师等。他们中会有一些人希望能深入研究,在职业生涯中成为领域内的技术专家。

Q:公司招聘的时候,寻找的是怎样的人才呢?

A:在所有技术人才之中,我们当然需要大学里学术建树最好的人才。我们的工作非常困难,要将物理定律和工程法则运用到极限。所以我们需要真正能够埋头学习的学生,而不是整天灌啤酒的人。我们还需要他们了解这份工作中,他们将会接触的所有学术领域。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有团队精神的人才。我们常常跟大家说:“工程学需要团队协作,需要大家朝同一个方向努力”。我们不能容忍独行侠,每个人都应是团队中的一员。

Q:您曾就职于许多不同的公司,它们对员工的能力会有不同的要求吗?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否需要根据就职机构培养不同的技能?

A:创办公司这段经历给了我丰富的经验,让我受益。我想给罗尔斯·罗伊斯的学生提供建议,让他们知道用哪些方法可以完成工作,而哪些方法不适用。他们不必都像我一样有这么丰富的经历。说实话,我们需要一些能终身就职于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人才,因为公司需要把专业知识传承下去。

Q:是的,任何公司都需要这种稳定的支柱型员工。人才就像资本,追逐最优回报。我所说的回报并不仅仅指金钱的回报,这包括任何形式的个人收获。

A:是的,不仅仅是金钱的回报,我们希望让员工做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比如燃气涡轮机的设计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复杂的工作、最富挑战的工作,当然公司其他的业务也各有各的挑战性。

Q:您认为在您的职业生涯里最难的是什么?您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A:我认为职业生涯中最难的地方,就是我意识到如果我想往公司高层发展,这样我就不能再当工程师埋头研究了,而必须像商人一样思考问题。最难的就是在取得事业成功和做我喜欢做的事情之间寻找平衡。

第二部分:教育问答》》

Q:您毕业于伦敦国王学院。是什么塑造了现在的您,您认为这与英国教育有关吗?

A:是,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这样。我觉得英国仍然做得很好的一点是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我留意到,公司里的英国毕业生不仅掌握科学和工程学的知识,还培养了创新性的思维,这一点稍胜于部分海外学生。

英国教育体系培养的学生相较于公司其他来自美、德等的学生更为完满,我指的是他们接受的教育很完满,而非体型的圆满。

Q:您学的是电子和电力工程学。您在选择专业时是当时就知道自己的志向,还是先做出选择然后才爱上这个的?

A:不,我在读大学之前,就喜欢摆弄电子元件和收音机等。我父亲是电工,我对这一行很着迷。我步入大学的时候,微处理器刚刚崭露头角,全球第一块微处理器即将问世。对我这样的年轻人而言,那简直是黄金时代。对我而言,我从事这一行毫无悬念。

Q:如果能回到读书时期,有没有哪件事让您想换个做法?

A:除了想多喝啤酒以外吗?我觉得没有。在我念大学的时候,我会选修多门类的课程,而不是精通某一方面。除了学习技术外还要学习其他,如心理学等,才能让我的教育很全面。了解思维模式对领导和工程管理均很重要,不亚于技术本身。

Q:有意思。对工程学的学生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

A:是的。如果你想成为一名领导者,尤其是创新型的领导者,就必须学会大学没有教过的一些能力:你必须展示推动团队前进所必须的活力;你要学会倾听,学会与人沟通,向人阐明什么是好的产品;你还要学会与你的团队协作,激起团队的热情,把团队的想法变为价值。

Q:以您的经验来看,您认为在亚洲地区工作与在英国工作有什么不同之处?

A:我首先要说的是,其实全球的差异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大。比如你曾留学英国,而我也有一些同事的孩子就曾在新加坡的大学学习。

我想说的是,作为一家公司,我们取得的最好成绩得益于不同文化的融合。当我们把不同国家的人才汇聚在一起时,能得到最具创新性的成果。这一点优于单一文化的团队。我们公司崇尚多样性。

Q:英国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口碑非常好,在世界上以其创新和创造力著称。我相信这与英国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A:是的。据我观察,尽管我说过多文化的团队是最好的,但我认为接受过英国教育的工程师有一点最突出。那就是他们在想问题时,能比某些其它国家的工程师更具创造力。如,一级方程式赛车行业的基地就在英国,这应该不是巧合。在那里人们必须快速思考,用一个周末就能提出创新的想法,而不是需要整整一年。英国大学教会学生快速投入,以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 它们的教授方式我在别处可能见所未见。

A:就我个人而言,教授我的人中,有些人是学者,但还有一些人是来自需要快速思考和随机应变环境的经验者。说实话,我从这些人身上学到的东西可能比从高深学者那里学到的要多。

Q:一些工程学学生今后想从事科技创新领域,您能给他们提一个建议吗?

A:我的建议是,如果你在一家公司工作,你要对公司的业务保持好奇心。你不必深入参与业务,也不必参与项目管理的工作,但不要脱离客户,也不要脱离公司的成功命脉。你作为工程师如果想要更成功,就要明白你所做的工作能如何让公司盈利,能明白公司的盈利与客户之间有什么联系。

编者手记:上面的文字中省略的一段是保罗分享自己在伦敦国王学院毕业那年的一个项目,当时还是1978年,他的项目是把微控制器作为蜂窝无线系统中的一个组件充当调制解调器。那是他的第一个项目,当时他也极具热情。即使是现在身为罗尔斯·罗伊斯公司CSO的他业余还是很喜欢研究电子设备,家里甚至有五六台树莓派电脑。这样来看,保罗是一个喜欢“捣鼓”的技术控,是英国教育让他的“捣鼓”更加专业,也让他的创新思维能够实际应用,而如今,身为公司首席科技官,他也成功把这种创新思维运用到整个公司的技术投资和人才培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