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再好 也要有底线
示意图。(图/shutterstock达志影像提供)
如果你是 ──
✔总把「不好意思」、「好~」、「没关系」挂嘴上?
✔永远将别人的需要摆在第一顺位,精神长期紧张抑郁?
✔遇到竞争场合,总是选择退让和妥协?
事实上,这个社会不可能永远公平分配,只有你能为自己发声──
【精彩书摘】
节录1〉前言:脾气再好,也要有底线
现代人接受的多半是强调平和的教育,大家从小被教育的观念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因为情绪爆发时会失去判断力,招致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于是就演变出像是「如果有一只狗咬你,难道你要把牠咬回来吗?」这样的说法,虽然看起来是句玩笑话,但的确能让我们说服自己压抑情绪。
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现代教育都在宣扬保持内心平和,教导大家如何与自己对话,启发自我认知,而且这种对话内容很敏感,涉及的话题也很多,包括我是谁、我该如何看待自己、发生的事情如何影响到我的情绪、个人形象与自我认知等等。
当自我认知逐渐发生作用的时候,我们会提醒自己:我要做一个好人、好邻居、好同事、好下属……对我们而言,维护个人形象至关重要,一旦自己变得有攻击性,成为麻烦制造者,或是表现出不配合的态度,就可能会觉得浑身不自在。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情绪也许是生活中最平常、但却最让人头痛的东西,是人类面对自己的重大挑战之一。想要让情绪平稳不会伤人很难,因为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情绪不会引起任何事端,不要让自己承担任何责任和风险,但同时又要确保自己的权益不会受损。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很多时候大家会下意识的提醒自己,应该保持忍让的姿态,或是压抑那些不好的情绪,才能真正减少麻烦。
可是事实证明,我们越是想要克制情绪越容易出问题,还会因为太执著于「示弱」、「善忍」的理念,而失去应有的进取心。社会学家认为,一个真正健康正常的人应该主动释放自己的影响力,更加主动的去争取利益,去展示自我,去影响他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承受所有外力。
保持好脾气也应该是有限度、有原则的。我们偶尔还是需要改变一贯的「好人」形象,在必要的时候要更加强硬一些,甚至可以表现得更具攻击性,或是适当的发脾气。
而且真正聪明的人并不是一味迎合环境,而是善于根据实际情形和需求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他们并不会刻板的坚持某一种道德观念,也不会将「好心」当成道德的唯一标准。
不仅如此,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适当发脾气对于个人的生活、工作和社交有很大的益处,因为发脾气可以加强语言组织能力,能够提高记忆力,同时强化个人的说服力。负面情绪还能让人更加直觉的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环境,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表现得更加专注,需要拥有更敏锐的思维,需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书分析了片面追求好脾气会带来的危害,并且从人际相处、团队管理、自我强化、商业竞争、职场文化等多个面向,深入探讨与「脾气」有关的元素,同时也论证了「坏脾气」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此外,本书用字平实、内容充实,且特别着重实际操作,所提到的例子也生动丰富,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及借鉴意义,与一般的说教及励志鸡汤不同,非常容易阅读。
节录2〉好脾气其实是烂个性
一个人的脾气可以很好,但是一旦好到任人摆布的地步,就成了最大的缺点。
如果仔细观察生活周遭,就会发现身边那些「滥好人」多半都过得不太好,也许他们看起来很受欢迎,但是往往会在各方面受到制约,而这种制约并非他人造成,而是来自他们自己。好脾气经常会被当成良好的品德,但是当一个人在他人面前毫无威胁的时候,这个人就很难和「聪明」、「崇高」联想在一起,反而会被认为是一个「软弱」、「被动」的人。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滥好人」之所以习惯于听从别人,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感觉自己非常卑微、没有价值,于是一直麻痹自己,逃避最真实的自我。这样的人会陷入自我贬低的恶性循环:感到自己缺乏价值,于是严重的贬低自我,接着更加认定自己没有价值。因此他们通常会格外期待别人的重视,期望别人给他们重视自我价值的机会。
对于滥好人来说,他们具有一定的道德感,而这种道德感会出现两种倾向:首先、他们确实是好人,如果不去帮助或迎合别人,会对自己无法交代;其次、他们的内心拥有一套畸形的补偿机制,为了心理保护,用道德感来掩盖掉自己得罪别人的恐惧,所以他们常常会在表面上提醒自己:「我不帮忙就是不会做人,这样有违自己一贯的风格。」
但从实质上来说,他们不过是害怕自己在得罪人之后可能遭受惩罚而已。缺乏价值感及人际交往中的道德掩饰,会使得「滥好人」成为被社会边缘化的一群(尽管他们本身非常抗拒和排斥这一点),他们在群体及社会中的价值往往也难得到真正的认同。
这类「好脾气的人」,常常给人的形象反而是──
好脾气的人常常没有主见。因为脾气很好的人不善于与人争辩,不会对别人的看法及观点提出太多质疑,一旦过度迎合他人,将他人的想法当成标竿,就会变得没有主见,失去自我意识及明辨是非的能力。这种人缺乏自信,一切以他人为主,无法在生活中独立,更缺乏存在感,面对分歧时总会以「我错了」或者「你是对的」为理由,来掩饰自己的不作为。
好脾气的人比较懦弱。脾气很好的人多半不习惯与人发生冲突,他们坚持的原则就是「能躲就躲,能让则让」,对于任何容易引发纷争的事情都是避之唯恐不及,这种个性有时候看似明智,但是往往会让自己变得更加胆小怕事、不敢争取,甚至当自己的正当权益受损时,也不敢提出异议。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表现会带给其他人「懦弱」的印象,从而让对方可以肆无忌惮的发动攻击。
好脾气的人缺乏原则性。好脾气的人表面上容易被人情世故打动,做事往往更具弹性,可是这样也会导致不良的后果,那就是做事缺乏立场及原则,常常别人说什么就做什么,人云亦云,难以坚守最基本的底线。而由于缺乏原则,他们很容易动摇自己的想法,破坏原有的规章制度,也很容易做一些违背初衷的事情,而这一切都会将自己置于更加尴尬的境地。
好脾气的人缺乏开拓精神。由于倾向于相信别人或是跟随他人,好脾气的人相对比较保守,他们害怕自己的想法和别人不同,害怕自己的行为会受到排挤,因此凡事都追求与其他人一致,会跟随群体的思维,而这样就阻碍了他们独立、创新的意识,制约了他们主动去开拓新思维的能力。
好脾气的人内心脆弱。脾气很好的人表面上受人欢迎,能够处理好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可是其实内心缺乏安全感,也没有太多承受压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好过一点,他们多半会选择顺从他人,为自己营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
好脾气的人缺乏执行力。好脾气的人由于做事缺乏主见及立场,所以会经常三心二意或是犹豫不决。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并不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反而会积极寻求帮助,或者跟从他人的指示行事,所以通常他们能够接受各种的建议,但是也容易被迷惑而缺乏执行力。
好脾气的人可能还会缺乏魄力、上进心及自我认知的能力……除了以上这些个性缺陷外,其本质都是「丧失自我」。由于他们总是迎合别人的想法,也就显得自己更加渺小,可有可无。
曾有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在猪圈里放进一头小猪和一头大猪,并且在猪圈的一端设置猪食槽,另一端则安装一个按钮。每当有猪在按钮上踩一下,就会有十份食物掉入猪食槽,由于踩按钮的猪必须从猪圈的一端跑向另一端才能吃到食物,这段距离的代价相当于两份食物。
举例来说,如果大猪踩按钮,小猪率先跑去吃,大小猪吃掉的分量分别是六份及四份,但踩了按钮的大猪必须付出两份食物做为消耗,因此纯收益为四份食物,小猪依旧是牠原先吃掉的四份食物不变。
如果是小猪去踩按钮,让大猪先吃,那么双方的食量会变成大猪九份、小猪一份;此时小猪吃到的分量,还不够牠从一端跑到另一端的代价。
如果大小猪一起行动,也就是同时踩按钮、吃食物,那么双方食量比例大猪七份、小猪三份。此时,但是双方都要扣除两份食物做为代价,纯收益会变成大猪五份、小猪一份。
通过分析以上几种情况,大猪和小猪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竞争关系,显而易见,小猪在这个赛局里处于弱势,是应该选择用等待、「做好事」,尽心竭力的帮大猪踩按钮,还是选择其他策略呢?
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看,小猪最好的选择就是站在猪食槽旁边当旁观者,让大猪去踩按钮就好,这么做或许很赖皮,但对小猪来说却是最佳的生存之道,因为可以得到最高的收益四份食物(如果大猪也不踩按钮,小猪的收益为零),若是牠选择去踩按钮,收益可能只有一或是负一。反观大猪,不管是谁踩按钮,牠的纯收益都比较高,分别是四、五、九份食物。
所以,小猪选择不踩按钮是最合理的选择,而大猪会迫于巨大的收益诱惑而选择去踩按钮,这就是知名的「智猪赛局」或译「合理的猪赛局」(Boxed pigs game)理论。
在这个游戏规则中,小猪虽然表面上处于弱势,却占据了更大的心理优势,因为在这场食物争夺战中,小猪可以尽情耍赖,放弃「做好事」的态度,而大猪完全没辄。
这种「搭便车」的策略在生活中很常见,像是甲、乙两个人都准备对付丙,想要占有丙的资源,但竞争也会让他们付出相对的代价。举例来说,甲、乙两人会面临三种不同的选择:是力量较强大的甲先进攻、实力较弱的乙先进攻,还是两人同时进攻。
如果甲、乙同时发动攻击,甲因为较有实力,将会赢得较多的资源;如果甲率先进攻,乙做为后援部队,那么在甲的实力受到损害时,乙乘虚而入,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占据更多资源;如果是乙率先攻击,可能会在拉锯战中消耗大量能量,而做为后援部队的甲就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实际上,甲觊觎丙的资源更甚于乙,也更需要借助那些资源来提升自己的实力,面对这种情况,乙就可以运用「智猪赛局」的模式,坚持担任后援部队的角色,从而确保自身利益得到更大的保障。虽然乙的作法有些不近人情,甚至有「奸诈狡猾」的嫌疑,但是相比于为人作嫁的当滥好人,适当使用一些聪明的赛局策略来保护自己的利益,才是明智之举。
或许有人会从「道德」的角度来批判乙,认为乙不够厚道,但若是以「厚道」来定义生存策略,那么恐怕大多数厚道的人都会遭遇挫折,因为甲或许也会毫不犹豫的做出同样的选择。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弱势群体习惯了做个「滥好人」、「老实人」的角色,习惯了按照别人的游戏规则行动,习惯了为他人牺牲,这会让他们进一步丧失主导权。
为了保护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出最合理的决策,适当让自己变得聪明一些也无可厚非。这种聪明首先会展现在精准把握游戏规则,一个聪明的人不一定要想着如何耍诈,也不需要运用不道德的手段逼他人就范,有时候看透规则后善加利用,就是最好的作法。
对于这些赛局的运用技巧,只要不违背法律,不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那么就没必要有所顾虑,如果一直背负着「好人」的包袱,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因为不管任何人,都是会维护自身利益优先。
在多数情况下,规则都是由强者来制定,对于弱者来说,抓住有限的规则优势为自己谋取利益无可厚非,这是弱者的求胜之道,也是将弱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策略。在利用赛局理论时,有些技巧和原则必须掌握:
首先,要抓住自己的利益点,这是最关键也最基本的原则。在一场赛局中,人们往往有很多选择,不同的选择决定了收益的大小,在智猪赛局中,小猪可以选择踩按钮,也可以选择什么都不做,但牠只有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才能确保获得最大化的利益。
其次,要改变陈旧的「滥好人」观念。不要总是认定只有当个任人宰割的「好人」,别人才会尊重自己,才会给予自己更多的好处,有时候要聪明一些,学会主动利用游戏规则为自己谋取利益。
最后是要适当保持平衡。这里的平衡是指对利用规则的限度,在智猪赛局中,小猪虽然掌握了主导权,可是如果牠过度使用规则带来的便利和优势,可能会引起大猪的不满,让大猪也选择什么都不做,最后导致双输的局面——两只猪都无法获得任何食物。
对于任何人来说,找到对自己有利的规则,然后把握好分寸,按照规则做事,才是保障自身利益的最佳方法。
【作者简介】
知名心理咨询师、心理培训专家。长期从事心理学研究和员工培训工作,曾为多家世界五百大企业进行员工心理的系统建构,在美国、韩国、上海等地举办数百场心理学讲座。以专门研究「不好意思」、「勇于拒绝」等应用心理学相关议题,帮助千万人与读者取回人生自主权,做自己的主人。着有畅销书《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别让不懂拒绝搞死你》。
《别让好脾气害了你》/读书共和国出版